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浪潮中,一家以不锈钢制造起家的企业凭借对新能源产业链的深度布局,实现了营收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却始终保持着罕见的低调 —— 它便是青山控股集团。数据显示,2025 年青山控股实现营收突破 4000 亿元,同比增长 28%,其中新能源相关业务营收占比达 55%,首次超过传统不锈钢业务,成为集团第一大增长引擎。作为国内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青山控股在镍、钴、锂等核心资源开采、新能源材料制造、储能与电力应用等领域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却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与行业聚光灯下。从行业专家和市场分析家视角来看,青山控股的 “低调扩张” 并非偶然,而是其基于产业链掌控力、成本优势与全球化布局形成的独特发展战略,这种战略不仅支撑起 4000 亿营收规模,更使其在新能源产业竞争中占据关键地位,深刻影响全球新能源材料的市场格局。
一、营收结构解析:从 “不锈钢单一驱动” 到 “新能源双轮引领”
青山控股 4000 亿营收的背后,是其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 从过去依赖不锈钢业务的 “单一增长模式”,升级为 “不锈钢 + 新能源” 双轮驱动的格局,其中新能源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成为营收突破的核心动力。
(一)传统不锈钢业务:基本盘稳固,全球化布局降本增效
尽管新能源业务增长迅猛,不锈钢仍是青山控股的重要营收支柱,2025 年实现营收 1800 亿元,同比增长 8%,占总营收的 45%。作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青山控股在不锈钢领域的核心优势在于 “全球化资源布局 + 规模化生产”:在资源端,青山控股在印尼、菲律宾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镍矿、铬矿开采基地,实现不锈钢生产核心原材料的自给自足,镍矿自给率达 80%,铬矿自给率达 65%,原材料成本较国内同行低 15%-20%;在生产端,青山控股在印尼建设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依托当地低成本能源(煤炭、天然气)与劳动力,实现不锈钢生产成本较国内基地低 25%,2025 年印尼基地不锈钢产量达 800 万吨,占集团总产量的 60%。
同时,青山控股通过 “差异化产品策略” 巩固不锈钢市场份额,重点生产高端不锈钢(如 304L、316L),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外壳、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高端产品毛利率达 18%,高于行业平均 12% 的水平。这种 “资源自给 + 成本优势 + 高端产品” 的组合,使青山控股在不锈钢行业增速放缓(2025 年全球不锈钢产量同比增长 5%)的背景下,仍保持营收稳定增长,为新能源业务扩张提供坚实现金流支撑。
(二)新能源业务:全产业链布局,营收占比首超不锈钢
2025 年是青山控股新能源业务的 “爆发年”,全年实现营收 2200 亿元,同比增长 55%,占总营收比重达 55%,首次超过不锈钢业务,成为集团增长的核心引擎。新能源业务的营收贡献主要来自三大板块:
新能源材料制造:作为青山新能源业务的核心,镍钴锰三元材料(NCM)、磷酸铁锂(LFP)与氢氧化锂的制造业务实现营收 1200 亿元,同比增长 68%。青山控股依托印尼镍矿资源,建设全球最大的镍冶炼与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2025 年镍金属年产量达 60 万吨,占全球镍金属产量的 25%,其中 80% 用于生产新能源电池材料;同时,通过与国内锂资源企业合作,在阿根廷、智利布局锂矿开采,氢氧化锂自给率达 50%,新能源材料生产成本较国内同行低 30%,在全球新能源材料市场的份额达 18%,仅次于宁德时代(22%),位居全球第二。
储能与电力业务:储能业务是青山控股新能源板块的 “新增长点”,2025 年实现营收 600 亿元,同比增长 45%。青山控股利用自身在电力系统与新能源材料领域的优势,开发 “储能电池 + 储能电站” 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印尼、南非等地区建设大型储能电站,配套自身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的电力需求,同时向外部客户提供储能服务;此外,青山控股还在国内布局分布式储能项目,与工业园区合作实现 “峰谷电价套利 + 电力需求响应”,2025 年国内分布式储能项目装机量达 2GWh,贡献营收 150 亿元。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配套:依托新能源材料优势,青山控股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为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提供电池材料配套服务,同时涉足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制造(如不锈钢电池外壳、铝合金车架),2025 年该业务实现营收 400 亿元,同比增长 35%,虽占比相对较低,但已成为连接新能源材料与终端应用的关键环节,未来增长潜力显著。
二、低调扩张的核心逻辑:产业链掌控力、成本优势与全球化布局
青山控股能在保持低调的同时实现 4000 亿营收规模,核心在于其构建了 “资源 - 制造 - 应用” 全产业链掌控力,通过全球化布局降低成本,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这种战略逻辑使其在新能源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全产业链掌控:从资源开采到终端应用的闭环
青山控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的 “垂直整合”,构建起从 “矿产资源开采(镍、钴、锂)→ 冶炼加工(镍铁、氢氧化锂)→ 新能源材料制造(NCM、LFP)→ 储能与汽车应用” 的完整闭环,这种全产业链掌控力带来三大优势:
成本可控性:通过上游资源自给,青山控股有效规避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2025 年国际镍价同比波动达 40%,而青山控股因 80% 镍矿自给,镍材料生产成本波动幅度仅为 10%,远低于同行;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生产,减少了中间环节的物流与交易成本,例如印尼基地实现 “镍矿开采 - 冶炼 - 材料制造” 的就地转化,物流成本较国内企业进口镍矿加工降低 40%。
技术协同性:全产业链布局使青山控股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迭代与产品优化。例如,在研发高镍三元材料(NCM811)时,青山控股可直接从镍矿开采环节优化镍纯度,配合冶炼工艺调整,使 NCM811 材料的能量密度提升 15%,研发周期缩短 30%,较专注于材料制造的企业更具技术协同优势。
市场响应速度:当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电池材料定制需求时,青山控股可快速联动上游资源开采与中游材料制造环节,调整产品配方与产能,2025 年为特斯拉定制的高纯度镍材料,从需求提出到批量供货仅用 3 个月,远快于行业平均 6 个月的周期,增强了客户粘性。
(二)全球化布局:低成本资源与市场的双重获取
青山控股的低调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远离国内竞争焦点、布局全球低成本资源与市场” 的战略。其全球化布局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各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印尼:资源与制造基地:印尼是青山控股全球化布局的核心,拥有全球最大的镍矿资源,且能源成本(煤炭、天然气)仅为国内的 1/3,劳动力成本为国内的 1/4。青山控股在印尼投资超 200 亿美元,建设镍矿开采、不锈钢生产、新能源材料制造一体化基地,2025 年该基地贡献营收 1500 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 37.5%,成为成本最低、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非洲(南非、津巴布韦):资源补充与储能市场:非洲地区拥有丰富的钴矿、锂矿资源,青山控股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获取钴矿开采权,2025 年钴矿自给率提升至 40%,补充新能源材料制造的资源需求;同时,非洲地区电力短缺问题突出,储能需求旺盛,青山控股在南非建设的 1GWh 储能电站,既满足当地电力需求,又消化自身生产的储能电池,实现 “资源开采 - 储能应用” 的区域闭环。
国内:技术研发与高端市场:青山控股在国内(浙江、江苏)设立研发中心与高端制造基地,聚焦新能源材料技术研发(如固态电池材料、无钴电池材料)与高端不锈钢生产,2025 年国内研发投入达 80 亿元,占营收比重 2%,研发的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已进入中试阶段;同时,国内基地专注服务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如比亚迪高端车型、蔚来汽车),2025 年国内新能源业务营收达 800 亿元,占新能源总营收的 36%,实现 “高端市场卡位”。
(三)低调战略:规避风险与聚焦实业的选择
青山控股的低调并非刻意隐藏,而是基于 “规避政策风险、减少市场关注、聚焦实业经营” 的理性选择。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吸引了大量资本与企业涌入,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各国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监管(如资源出口限制、环保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青山控股通过保持低调,减少对自身的过度曝光,一方面避免成为政策监管的焦点,例如在印尼镍矿开采与冶炼过程中,因低调运营减少了当地环保组织的关注,顺利推进项目建设;另一方面,避免引发竞争对手的过度警惕,在拓展新能源材料市场时,以 “成本优势 + 稳定供应” 为核心竞争力,而非通过品牌宣传争夺市场,这种策略使其在行业竞争中保持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
同时,低调战略也反映出青山控股 “聚焦实业” 的经营理念。与其他企业热衷于资本市场融资、品牌营销不同,青山控股更注重通过自身产业链积累与利润再投资实现扩张,2025 年集团资产负债率仅为 45%,远低于行业平均 60% 的水平,现金流充足,无需通过高调宣传吸引资本关注,这种 “实业为本” 的模式使其能够长期专注于产业链建设,而非短期市场炒作。
三、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青山控股的全球角色与潜在风险
青山控股 4000 亿营收规模的达成,不仅改变了全球不锈钢与新能源材料市场的竞争格局,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范本,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保、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潜在挑战。
(一)行业影响:重塑全球新能源材料市场格局
青山控股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崛起,对全球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改变了全球镍资源的定价权,青山控股 60 万吨的镍年产量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镍金属生产商,对国际镍价的影响力显著提升,2025 年通过调整印尼镍矿开采与冶炼节奏,成功平抑了国际镍价的过度波动;二是推动新能源材料成本下降,青山控股凭借低成本优势,将 NCM 三元材料价格较 2020 年降低 40%,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的成本下降,间接推动了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普及;三是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青山控股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 “中国资源 - 中国材料 - 中国制造” 的产业链协同,使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未来挑战:资源、环保与市场竞争的三重压力
尽管青山控股当前发展态势良好,但未来仍面临三大潜在挑战:
资源获取风险: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对镍、钴、锂等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各国对资源出口的限制政策也在加强。例如,印尼已宣布 2027 年起限制镍矿原矿出口,要求企业在当地进行冶炼加工,这虽对青山控股印尼冶炼基地有利,但也可能导致当地政府提高资源税费,增加生产成本;同时,非洲部分国家也在考虑提高钴矿、锂矿的开采税,资源获取成本上升的风险逐步加大。
环保与社会责任压力:新能源材料的开采与冶炼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青山控股面临的环保压力也在增加。例如,印尼当地环保组织已开始关注镍冶炼过程中的废水排放问题,要求企业提高环保投入;同时,在非洲资源开采过程中,当地社区对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在提高,若无法妥善处理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可能影响项目推进。
新能源材料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更多企业(如华友钴业、寒锐钴业、赣锋锂业)加大对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投入,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2025 年全球新能源材料市场的 CR5(前 5 大企业)达 65%,较 2020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未来随着新产能的释放,价格竞争可能加剧,青山控股的成本优势可能被逐步削弱,需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维持竞争力。
四、智能制造的升级路径与课程引导
在应对未来挑战、维持产业链优势的过程中,智能制造成为青山控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举措。青山控股已在印尼、国内基地引入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制造技术,2025 年不锈钢生产基地的自动化率达 75%,新能源材料制造基地的自动化率达 80%,生产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 30%,产品不良率降低 50%。未来,青山控股计划进一步加大智能制造投入,建设 “智能矿山 - 智能工厂 - 智能供应链” 一体化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资源开采效率、生产流程与物流配送,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
对于希望在新能源、不锈钢等制造业领域实现产业链整合与智能制造升级的企业而言,系统的专业知识与资本运作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深入了解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新能源产业链布局策略、全球化资本运作技巧,可关注智能制造产业资本运作与并购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www.bjs.org.cn/c/16516.html)。该课程由智能制造领域专家、新能源行业高管、资本运作顾问联合授课,涵盖智能制造技术趋势、新能源产业链分析、全球化并购实务、环保合规管理等核心内容,结合青山控股、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实战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行业机遇,制定科学的产业链布局与智能制造升级战略,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