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以来,港股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中外机构巨头在一二级市场的密集布局成为突出特征。从主权基金参与 IPO 基石投资到长线资金增持高股息标的,从内地险资举牌银行 H 股到外资重仓科技股,资金的持续流入不仅推动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突破 15%,更重塑了港股的估值体系与市场结构。这种跨市场、跨类型的资本汇聚,既反映了中国资产吸引力的回升,也预示着港股作为 “连接中国与世界” 的金融枢纽,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级市场:外资主导基石投资,产业资本深度参与
港股一级市场的热度与外资机构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基石投资者的构成与出资规模创下近年新高。截至 2025 年 8 月,港股 IPO 募资总额达 1800 亿港元,其中基石投资者贡献了 42% 的资金,约 756 亿港元,这一比例较 2024 年提升 9 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在基石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主权基金、家族办公室与国际对冲基金的出资额占比达 67%,远超 2023 年的 45%。
不同类型外资机构的投资逻辑呈现分化特征。主权基金如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阿布扎比投资局更倾向于布局金融、能源等低波动行业,在某国有大行 H 股 IPO 中,两家机构合计认购金额达 50 亿港元,锁定期承诺延长至 3 年;对冲基金则聚焦科技创新领域,某 AI 芯片公司 IPO 中,老虎环球、景林资产等外资机构合计认购占比达 35%,押注中国科技企业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前景。
产业资本的战略布局成为新亮点。国际科技巨头通过港股 IPO 参与产业链整合,某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赴港上市时,特斯拉作为产业投资者认购 10 亿港元,旨在深化双方在电池材料研发上的合作;国内制造业龙头也借港股平台进行全球化布局,某光伏企业 IPO 引入金风科技等产业资本,形成 “能源互补” 的投资联盟。这种 “财务投资 + 战略协同” 的模式,使港股一级市场的资金结构更趋多元,也为上市公司后续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二级市场:资金双向流动,投资主线清晰
港股二级市场的机构交易呈现 “外资与南向资金共振” 的特征,两类资金虽在具体标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共同推动市场活跃度提升。港交所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港股日均成交额达 1200 亿港元,较 2024 年增长 25%,其中机构交易占比升至 65%,较散户主导的 2020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市场定价效率显著提高。
外资机构的持仓调整聚焦两大主线。高股息资产仍是配置核心,挪威主权基金年内增持汇丰控股、中国移动等标的,持股比例分别提升至 6.2% 和 5.8%,这类标的 2024 年股息率平均达 6.5%,显著高于欧美市场 3% 的平均水平;科技板块中的 AI 概念股获得重点加仓,贝莱德、富达基金等机构在腾讯、商汤科技等公司的持股金额年内增长超 30%,押注生成式 AI 在金融、医疗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
南向资金的结构优化趋势明显。截至 2025 年 8 月 19 日,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达 9588.81 亿港元,已超过 2024 年全年的 8900 亿港元,其中基金、险资等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占比升至 70%,较 2023 年的 55% 进一步提升。内地险资的动作尤为引人注目,8 月份以来,平安保险、民生人寿等机构相继举牌邮储银行、浙商银行 H 股,持股比例均突破 5%,这类投资既符合险资对 “长期稳定现金流” 的需求,也受益于 H 股相对 A 股的估值折价 —— 当前 AH 溢价指数平均为 120 点,意味着 H 股较 A 股便宜约 17%,为险资提供了成本优势。
从行业偏好来看,南向资金呈现 “金融打底、科技增效” 的配置策略。银行、公用事业等防御性板块占南向资金持仓的 40%,同时对互联网、半导体等成长板块的配置比例提升至 25%,较 2024 年增长 8 个百分点。这种均衡配置既体现了对港股高股息特性的利用,也反映了内地资金对全球科技周期的把握。
资金涌入的底层逻辑:估值优势与产业机遇
中外机构密集抢筹港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形成的 “价值洼地” 认知与产业机遇判断。从估值水平看,当前恒生指数市盈率约 9.5 倍,不仅低于 A 股的 13.5 倍,也低于自身近十年 11 倍的均值,市净率 0.9 倍处于历史 10% 分位以下,这种低估值特征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具有稀缺性,吸引追求安全边际的资金入场。
全球资本再平衡为港股带来增量资金。高盛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美股标普 500 指数市盈率达 22 倍,处于历史 80% 分位以上,而美元指数较年初贬值 4%,推动部分欧美资金从美股转向估值更低的新兴市场。中国资产作为新兴市场中的 “高流动性、低波动” 代表,成为资金分流的重要方向,仅挪威主权基金年内就将中国股票配置比例从 4.2% 提升至 5.1%。
产业转型机遇构成长期吸引力。威灵顿投资管理等机构认为,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正在形成,而港股汇聚了大量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为外资提供了便捷的投资渠道。某全球资管巨头的持仓报告显示,其对港股科技板块的配置中,70% 集中在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等 “硬科技” 领域,反映出对中国产业升级的长期看好。
制度红利进一步增强市场吸引力。港股市场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特殊股权结构企业上市,同时与 A 股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深化,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扩大至 ETF 产品,交易便利性显著提升。2025 年上半年,通过沪深港通进行的港股交易占比达 23%,较 2020 年的 9% 增长 14 个百分点,内地资金已成为港股市场的 “稳定器”。
对市场格局的影响:流动性改善与估值重塑
中外机构的持续入场,正在从多个维度改变港股市场的生态。流动性层面,资金的净流入缓解了此前的 “缩量” 困境,恒生指数成分股的日均换手率从 2024 年的 0.8% 提升至 1.2%,部分科技股的流动性甚至接近美股水平,这有助于降低长期资金的进出成本,吸引更多机构配置。
估值体系正在从 “离岸定价” 向 “中外共振” 转型。以往港股估值更多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美元指数等外部因素影响,而当前内地资金的深度参与,使港股估值与中国经济基本面、产业政策的关联度提升。数据显示,2025 年恒生指数与中国 PMI 的相关性系数升至 0.65,较 2020 年的 0.4 提升明显,市场定价逻辑更趋本土化。
行业结构的优化将增强市场韧性。随着科技、高端制造等板块市值占比提升,港股正从传统的金融、地产主导,向 “金融 + 科技 + 消费” 的多元结构转型,这种结构变化有助于降低单一行业波动对指数的影响,使市场更能反映中国经济转型的成果。
中外机构在港股市场的密集布局,既是对当前估值优势的认可,也是对中国产业升级机遇的长期押注。随着资金结构的机构化、本土化与国际化并存,港股作为 “中国资产全球定价中心” 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配置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