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股中概股私有化实践中,“溢价保护股东权益” 向来是市场默认的核心逻辑 —— 据 2024 年全球中概股资本市场报告显示,当年完成私有化的中概股平均溢价率达 35%,超 40% 溢价的要约更是被视为 “优质方案”。但共享充电宝龙头怪兽充电(EM.O)却打破这一常规:其于 2025 年 10 月向美国 SEC 递交文件,明确拒绝高瓴资本 1.77 美元 / ADS 的私有化要约(较信宸资本原方案溢价 40%),坚持推进信宸资本与管理层组成的财团提出的 1.25 美元 / ADS 方案。这一决策不仅引发中小股东对利益受损的质疑,更折射出企业在股权架构、管理层利益与行业下行周期中的复杂博弈。
从方案核心数据对比来看,高瓴要约的 “性价比” 显著更高。信宸财团方案早在 2025 年 1 月提出,1.25 美元 / ADS 的报价虽较公告前收盘价溢价 74.8%,但低于怪兽充电 1.63 美元 / ADS 的账面现金价值 —— 截至 2024 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及短期投资合计 4.13 亿美元,远超 3.16 亿美元的收购总价,相当于 “以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而高瓴 8 月提出的 1.77 美元 / ADS 方案,不仅覆盖账面现金价值,更较信宸方案溢价 40%,按当时 3.35 亿美元市值计算,可为股东多创造约 1.04 亿美元的退出收益。
某聚焦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的知名专家指出,怪兽充电的决策偏离了 “资本流动性溢价” 的常规逻辑,本质是 AB 股架构下 “控制权优先于股东收益” 的典型表现。从股权结构看,截至 2024 年底,高瓴虽持有 12.3% 股份(第二大股东),但表决权仅 5.3%;而管理层合计持股 18.7%,表决权却高达 64.8%—— 这种 “同股不同权” 架构使得管理层在私有化决策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对比 2018 年特斯拉私有化未遂案例(马斯克因未获多数股东支持放弃),怪兽充电的控制权集中程度显著更高,这为 “拒绝更高溢价方案” 提供了制度基础。“在美股市场,AB 股架构本是为保护创始人战略决策权,但当决策权与中小股东利益冲突时,需通过特别委员会制衡,而怪兽充电特别委员会未认定高瓴方案更优,反映出控制权对决策的主导性。” 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全球中概股治理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从方案落地性角度看,信宸方案确有 “时间优势”—— 双方已历经半年磋商,涉及股权交割、管理层留任等条款均已明确:若方案落地,信宸资本将持股 62%,管理层持股 38%,且核心团队继续留任。而高瓴方案虽溢价更高,但仅承诺 “无故撤职时提供合同保护”,未明确管理层在私有化后的话语权,这成为管理层权衡的关键变量。
怪兽充电的决策并非单纯 “放弃高收益”,而是与企业所处的产业周期及管理层长期利益深度挂钩。作为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其 2021 年登陆纳斯达克时发行价 8.5 美元 / ADS,此后股价持续下行,2025 年 10 月 13 日收盘价仅 1.32 美元 / ADS,较发行价跌幅超 80%,市值缩水至 3.35 亿美元。股价低迷的背后,是共享充电宝行业从 “高速增长” 迈入 “存量内卷” 的产业周期迭代。
某聚焦产业经济与企业史的知名专家分析,怪兽充电的私有化选择本质是 “产业周期下行期企业战略适配与管理层利益绑定的共同结果”。回溯其发展路径,2022 年前公司主打直营模式,虽实现 35.85 亿元营收(2021 年),但高额运营成本导致当年净亏损 49.58 亿元;2022 年转向 “直营转加盟” 后,通过出售设备资产降低成本,2023 年实现 0.89 亿元净利润,短暂摆脱亏损。但 2024 年行业环境突变,公司营收同比下滑 35.97% 至 18.94 亿元,再度亏损 0.14 亿元 —— 直营业务(移动设备充电服务)营收下滑 77.61% 至 3.53 亿元,加盟业务(设备出售)下滑 30.12% 至 7.82 亿元,双业务承压下,管理层对企业短期盈利信心不足,更倾向于通过私有化规避公开市场业绩压力。“当产业从扩张期进入收缩期,管理层往往更关注控制权稳定性,而非短期股东收益,这与 2019 年共享单车行业头部企业私有化逻辑相似。” 该观点基于其《2024 中国共享经济产业白皮书》中的案例研究。
从高瓴的角色看,其作为天使轮起连续 5 轮投资的股东,12.3% 的持股比例背后是对 “股东价值最大化” 的诉求 —— 早在 2025 年 2 月,高瓴就曾致函怪兽充电董事会,称信宸方案 “大幅低估公司价值”,建议维持公众公司地位并推动价值释放。8 月提出高价要约后,高瓴再度敦促董事会 “以公众股东利益优先”,但受制于表决权比例,无法改变决策走向。市场观点认为,高瓴的举动更多是 “防止低价私有化损害自身利益”,而非单纯 “争夺控制权”—— 按 1.25 美元 / ADS 计算,高瓴持股市值较 1.77 美元 / ADS 方案少缩水约 0.86 亿美元。
怪兽充电坚持低价私有化,与其所处的行业困境密切相关 —— 共享充电宝行业正面临 “需求端替代性冲击” 与 “供给端巨头挤压” 的双重压力,短期盈利前景不明朗。
某侧重经济趋势与产业机遇的知名专家指出,共享充电宝行业已进入 “需求端萎缩 + 供给端集中” 的产业结构调整期,这是怪兽充电选择私有化的底层动因。从需求端看,手机电池技术迭代直接削弱用户对充电宝的依赖:据 Counterpoint 数据,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5 月,中国智能手机平均电池容量从 4795 毫安增至 5418 毫安,增幅 13%,且快充技术普及率从 65% 提升至 82%,用户 “用电焦虑” 显著缓解;2024 年共享充电宝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同比下滑 22.3% 至 187 亿元,这是行业诞生以来首次负增长。从供给端看,美团 2023 年二次入局后,凭借线下流量优势快速抢占市场 —— 艾瑞数据显示,2023 年怪兽充电市占率仍达 36%(行业第一),但 2025 年美团市占率已反超至 41%,从支付宝小程序使用数据看,美团充电宝近期使用人数超 400 万,是怪兽充电的 2 倍。“需求端替代性冲击与供给端巨头入场,使得行业进入‘淘汰赛’,头部企业选择私有化以规避市场波动,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的企业行为逻辑。” 该观点来自其《2025 中国消费趋势研究报告》。
为突破困局,怪兽充电已启动业务转型:一方面探索共享充电宝出海,CEO 蔡光渊在 2024 年 8 月业绩会上提及 “海外布局计划”,但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海外业务营收占比不足 5%,尚未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入局光伏业务,2024 年光伏营收同比增长 840.97% 至 4.80 亿元,但该业务毛利率仅 11.57%,远低于共享充电宝业务的 52.11%,且低于光伏行业平均毛利率 25%,盈利能力薄弱。
某聚焦产业数据与财务分析的知名专家表示,怪兽充电的转型面临 “业务协同性不足” 与 “成本控制压力” 的双重挑战。从财务结构看,2024 年光伏业务投入占总研发费用的 38%,但营收贡献仅 25%,投入产出比失衡;且光伏业务需依赖外部供应链,2024 年其光伏设备采购成本同比上涨 18%,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新业务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原有业务持续萎缩,这种情况下,管理层选择通过私有化剥离公开市场压力,为转型争取时间,是理性但不利于中小股东的决策。” 该观点基于其《2024 消费服务行业财务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拆解。
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怪兽充电的私有化决策并非个例,而是中概股 “同股不同权” 架构下,管理层控制权与中小股东利益冲突的典型样本。一方面,AB 股架构为企业在成长期提供了战略稳定性,帮助怪兽充电在共享经济爆发期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这种架构也使得管理层能够优先考虑自身利益与企业长期转型,而非短期股东收益。
结合资本市场专家的股权博弈逻辑与产业专家的周期判断不难发现,未来中概股私有化需更注重 “控制权与利益的平衡”—— 参考美股市场经验,可通过强化特别委员会独立性(如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方案)、设定 “中小股东多数同意” 条款等方式,降低控制权集中对决策的影响。对于怪兽充电而言,即便私有化完成,其仍需面对行业需求萎缩与新业务转型的挑战:若光伏业务无法突破盈利瓶颈,海外布局未能打开市场,即便脱离公开市场,企业长期生存仍存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