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央行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一场旨在驰援上市公司的资金洪流正在加速涌动。各大银行迅速响应,积极对接上市公司,目前已有超百家上市公司与银行达成合作意向或已获得贷款审批,预计近期还将有一批上市公司披露专项贷款公告。这场由银行主导的“增持贷”“回购贷”业务,正成为资本市场的新焦点。
自央行政策出台以来,各大银行纷纷行动起来,抢抓市场机遇。除国有大行外,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近十家股份制银行也已参与到相关业务中,落地贷款金额超百亿元。据了解,还有多家商业银行正在紧锣密鼓地收集上市公司融资需求额度及时间规划,已与众多上市公司进行了深入对接,预计后续将有更多贷款项目落地。
在这场资金盛宴中,各大银行各显神通,竞相布局。中国银行已向32家上市公司明确贷款承诺,涵盖集成电路、交通运输、高端制造和商业服务等多个行业;农业银行则已完成9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审批,业务金额近40亿元,另有近80家上市公司正在积极对接中;平安银行更是在全国范围内与超20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贷款意向接洽,其中已初步达成贷款合作意向且进入业务流程的超50家。
“目前还有一批名单尚在意向确定、申请及待审批的状态,后续会加快进展。”一位银行人士透露。据悉,银行将根据贷款向央行申请再贷款,对于已获得贷款审批通过的上市公司,贷款资金将及时发放,流向董监高或者上市公司的银行账户。
上市公司回购增持热情的高涨,为这场资金洪流提供了强大动力。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计划数量和金额较上年同期均翻倍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A股市场已有约1900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超1300亿元。这一趋势无疑为“增持贷”“回购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资金驰援并非无的放矢。央行在推出政策时,就明确了贷款条件、利率水平等细节。根据《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21家金融机构自主决策是否发放贷款,合理确定贷款条件,自担风险,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超过2.25%。这一低利率水平对于上市企业和主要股东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以股息率4%的上市公司为例,假设股价不变的情况下,2.25%利率借款两亿元进行增持,分红到账为800万元,还借款利息需要450万元,净收入预计约为350万元。
然而,新的业务模式也伴随着新的挑战。银行在推进“增持贷”“回购贷”业务时,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风险环境和更高的风控要求。因此,业内人士建议,银行在进行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应对上市公司及股东状况进行严格审查,评估其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并注意避免业务集中于某单一借款人和单一行业领域。同时,银行还应通过定期进行贷后评估、加强合规能力建设、完善业务操作程序、设置风险预案等手段提升全过程风险管理能力。
在这场资金驰援中,银行不仅是资金的提供者,更是市场的稳定器。通过精准对接上市公司需求,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银行不仅帮助上市公司缓解了资金压力,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增持贷”“回购贷”业务将成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利器。
综上所述,银行争相布局“增持贷”“回购贷”业务,不仅是对央行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在这场资金驰援中,银行与上市公司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着资本市场的新篇章。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持续发展,“增持贷”“回购贷”业务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