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多举措并举,全力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动作频频,持续优化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等机制安排,推动要素向高潜力领域高效汇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密集落地,犹如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在资本市场掀起支持科技创新的新热潮。

政策引领,构建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

证监会主席吴清指出,资本市场在完善适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金融服务体系方面潜力巨大。其独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能够提供从风险投资到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的全链条、接力式服务,精准满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在政策推动下,资本市场不断提升包容性和适应性,聚焦服务科技创新的态势愈发显著。6月,证监会宣布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 + 6”政策措施。“1”是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6”则是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举措。同时,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为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开辟通道。在并购重组市场,5月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提高对财务状况变化、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监管的包容度,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市场响应,未盈利企业与并购重组活力迸发

政策利好迅速在市场上得到响应。生物医药企业恒润达生递交科创板申报材料,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又一家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申请获深交所受理,成为创业板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

并购重组市场同样活力四射。今年上半年,1493家A股上市公司筹划1984单并购重组计划,其中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的有102单,同比增长121.74%。这一数据充分表明,资本市场在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交所和深交所也积极行动,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上交所引导股权投资机构把握政策机遇,发挥先导作用和专业把关能力,推动科创板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深交所围绕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符合标准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利用政策工具,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

股债联动,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在债券融资领域,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的趋势日益明显。5月,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拓宽发行主体和募集资金使用范围,完善配套支持机制。截至2025年6月末,科创债存量规模达2.45万亿元,其中信用债品种2.13万亿元,占比87%。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科创债存量规模分别为1.35万亿元和7839亿元。

7月2日,首批科创债ETF集体获证监会批复注册,并于7月7日上线发行,每只基金首次募集规模上限均为30亿元。中信建投认为,科创债ETF契合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能引导资金流向前沿科技领域,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战略价值凸显,重塑资本市场结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当下资本市场的战略核心在于破解科创融资瓶颈,引导要素高效配置。传统银行信贷难以满足科创企业高风险、长周期、轻资产的特点,而资本市场通过股权融资、债券等工具提供“耐心资本”,降低融资门槛,帮助企业解决现金流问题。通过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机制,资本市场将资金精准导向国家战略支持的高科技和新兴产业,加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韧性和国际竞争力。

未来,更多优质创新企业上市将深刻重塑市场结构。一方面,市场行业结构将优化,科技、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市值和数量占比将持续提升,改变传统产业主导的格局,使市场更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质量将进一步分化,优质科创企业凭借高成长性和技术壁垒获得更高估值,吸引更多资金关注,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估值将承压,推动整体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提升市场活力和成长性。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认为,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优化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等举措,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做大做强,符合经济转型要求,能够培育更多优秀创新企业。随着更多优质创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市场的科技含量将不断提升,资本市场结构将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更好地反映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现实,让投资者分享经济转型成果,助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