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游戏产业进入 “存量竞争 + 技术迭代” 的关键阶段,国内游戏上市公司正通过 “AI 技术深度运用” 与 “全球化市场拓展” 双线布局,寻求新的增长突破。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国内上市游戏企业 AI 相关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65%,超 80% 的头部企业已将 AI 应用于游戏研发、运营全流程;同时,游戏出海收入达 8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占国内游戏市场总营收的比重从 2020 年的 25% 提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42%,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这种 “技术 + 市场” 的双轮驱动,不仅重构了游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推动中国游戏产业从 “本土领先” 向 “全球竞争” 转型。从行业专家和市场分析家视角来看,游戏上市公司的这一战略选择,既是应对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也是抓住全球 AI 技术红利与新兴市场机遇的主动布局,其背后的产业逻辑与实践路径值得深入剖析。
一、AI 运用:从 “辅助工具” 到 “核心生产力”,重构游戏研发与运营
国内游戏上市公司对 AI 的运用,已从早期的 “美术素材生成” 等辅助环节,渗透到 “剧情创作、玩法设计、智能运营” 全流程,成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新体验的核心生产力,推动游戏产业从 “人力密集型” 向 “技术密集型” 转型。
(一)研发端:AI 降本提效,突破创作瓶颈
在游戏研发环节,AI 技术的应用显著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同时为玩法创新提供可能,解决了传统研发模式下 “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 的痛点。
美术生产:自动化生成覆盖全流程
过去,一款大型游戏的美术素材(角色模型、场景地图、特效动画)需数百人团队耗时数月制作,成本占研发总投入的 40% 以上。如今,AI 绘画工具(如网易 “天工” AI、腾讯 “智绘” AI)可实现从 “概念设计→模型生成→动画绑定” 的全流程自动化:通过输入文字描述(如 “ medieval fantasy warrior with silver armor”),AI 能在 10 分钟内生成数十组角色概念图,设计师仅需进行微调;在 3D 模型生成上,AI 工具可将 2D 概念图自动转化为可编辑的 3D 模型,制作效率提升 80%,成本降低 60%。例如,米哈游在《原神》新版本开发中,利用 AI 生成了 30% 的场景地图素材,研发周期缩短 2 个月,美术成本减少 1.2 亿元;三七互娱则通过 AI 批量生成怪物角色动画,单款游戏动画制作时间从 3 个月压缩至 1 个月。
剧情与玩法:AI 赋能内容创新
在剧情创作上,AI 大模型(如阅文 “妙笔” 大模型、字节跳动 “火山方舟” 大模型)可基于游戏世界观设定,自动生成主线剧情、支线任务对话,甚至根据玩家选择动态调整剧情走向。例如,网易《永劫无间》手游通过 AI 剧情生成系统,为玩家提供超 1000 种个性化剧情分支,玩家平均剧情体验时长较传统模式提升 40%;在玩法设计上,AI 可通过分析海量玩家行为数据,优化游戏数值平衡(如装备掉落概率、技能伤害系数),甚至创新玩法机制。腾讯在《王者荣耀》“峡谷新玩法” 开发中,利用 AI 模拟玩家对战数据,测试了 200 余种玩法方案,最终筛选出 “阵营对抗赛” 玩法,上线后玩家日均游戏时长提升 15%,留存率提高 20%。
测试环节:AI 替代人工,提升测试效率
传统游戏测试依赖人工完成 “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BUG 排查”,不仅耗时耗力,还易遗漏隐性问题。AI 测试工具(如阿里云 “游戏智能测试平台”)可通过模拟玩家行为,自动执行测试用例,覆盖 iOS、Android、PC 等多终端,测试效率较人工提升 10 倍以上。完美世界在《诛仙世界》测试中,引入 AI 测试系统后,BUG 排查效率提升 85%,测试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 15 天,测试成本降低 70%,有效避免了上线后因 BUG 导致的玩家流失。
(二)运营端:AI 精准触达,优化玩家体验与商业变现
在游戏运营环节,AI 技术通过 “玩家画像分析、智能客服、动态运营”,实现对玩家的精准服务与精细化运营,既提升了玩家粘性,也优化了商业变现效率。
玩家画像与个性化推荐
游戏企业通过 AI 分析玩家的 “登录时长、玩法偏好、付费习惯” 等数据,构建多维度用户画像,实现 “千人千面” 的内容推荐与运营策略。例如,网易《阴阳师》通过 AI 识别 “休闲玩家” 与 “硬核玩家”:对休闲玩家推送 “轻量化活动”(如每日签到领奖励),降低参与门槛;对硬核玩家推送 “高难度副本”“竞技赛事”,满足挑战需求,这种个性化运营使不同类型玩家留存率均提升 15% 以上。在商业化层面,AI 可基于玩家付费能力与偏好,精准推荐付费内容(如皮肤、道具),腾讯《和平精英》通过 AI 付费推荐系统,将道具转化率从 8% 提升至 15%,单用户平均收入(ARPU)增长 22%。
智能客服:7×24 小时响应,降低服务成本
传统游戏客服依赖人工,存在 “响应慢、覆盖时段有限、人力成本高” 等问题,而 AI 智能客服可实现 7×24 小时在线响应,解决玩家 “账号问题、玩法咨询、BUG 反馈” 等常见需求,响应时间从人工的 10 分钟缩短至 10 秒以内,问题解决率达 90% 以上。三七互娱的 AI 客服系统 “小玩”,2025 年上半年处理玩家咨询超 500 万次,替代了 60% 的人工客服工作量,客服成本降低 45%,同时玩家满意度从 82% 提升至 95%。
动态运营:实时调整策略,应对市场变化
AI 可实时监测游戏服务器数据(如在线人数、留存率、付费率),并根据数据变化动态调整运营策略。例如,当 AI 监测到某款游戏周末在线人数骤增时,可自动增加 “限时活动”“福利发放”,提升玩家活跃度;当发现某类道具滞销时,可调整定价或搭配套餐,刺激消费。吉比特在《问道》运营中,通过 AI 动态运营系统,实现了 “活动上线 - 数据监测 - 策略调整” 的闭环,2025 年上半年游戏月均流水波动幅度从 15% 降至 5%,运营稳定性显著提升。
二、全球化出海:从 “产品输出” 到 “全球化运营”,抢占新兴市场红利
国内游戏上市公司的出海战略,已从早期的 “单一产品授权发行”,升级为 “本地化研发、全球化运营、IP 生态构建” 的深度布局,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成为对冲国内市场存量竞争的关键。
(一)市场布局:从 “成熟市场渗透” 到 “新兴市场开拓”
国内游戏企业的出海市场,呈现 “深耕成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的双轨格局,不同市场采用差异化策略,实现全球覆盖。
成熟市场:精品化突破,打造标杆产品
在欧美、日韩等游戏成熟市场,国内企业以 “高品质、长线运营” 的精品游戏突破,通过本地化内容改编与文化融合,获取核心玩家群体。例如,米哈游《原神》通过融合 “西方奇幻 + 东方美学” 的世界观设计,在欧美市场上线后长期稳居 iOS 游戏下载榜 Top10,2025 年上半年欧美市场收入达 25 亿美元,占其海外总收入的 45%;网易《荒野行动》在日本市场通过 “联动日本动漫 IP(如《新世纪福音战士》)、举办线下电竞赛事”,成为日本国民级游戏,2025 年上半年日本市场收入达 18 亿美元,用户留存率超 60%。同时,头部企业通过收购海外工作室提升本地化研发能力,如腾讯收购法国育碧部分股权、网易收购日本 Grasshopper Manufacture,借助海外团队的创作经验与市场洞察,开发更贴合当地玩家需求的产品。
新兴市场:轻量化产品先行,快速抢占份额
在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游戏市场,国内企业以 “轻量化、高性价比” 的手游产品快速打开市场,利用人口红利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红利,实现规模化增长。这些市场的玩家更偏好 “操作简单、下载门槛低、付费灵活” 的游戏,国内企业针对性推出 “休闲竞技类”“模拟经营类” 产品:例如,莉莉丝《万国觉醒》简化操作流程,推出多语言版本,在东南亚市场下载量超 5000 万次,2025 年上半年东南亚市场收入达 8 亿美元;FunPlus《State of Survival》通过适配中低端手机机型,在拉美市场渗透率达 25%,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生存类手游,2025 年上半年拉美市场收入达 6 亿美元。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成为游戏出海的重要增量,2025 年上半年国内游戏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收入占比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35%。
(二)运营模式:从 “本地化发行” 到 “全球化生态构建”
国内游戏上市公司的出海运营,已超越 “翻译本地化” 的初级阶段,进入 “文化适配、社区运营、IP 衍生” 的全球化生态构建阶段,提升产品生命周期与品牌影响力。
文化深度适配:融入本地元素,降低文化隔阂
优秀的文化适配是游戏在海外成功的关键,国内企业通过 “本地化剧情改编、文化符号植入、节日活动定制”,让产品更贴合当地玩家认知。例如,腾讯《PUBG Mobile》在中东市场推出 “斋月专属活动”,调整游戏内昼夜节奏与奖励机制,符合当地宗教习俗;在欧美市场推出 “万圣节、圣诞节” 主题玩法,融入南瓜灯、圣诞树等文化符号,玩家参与度提升 30%;三七互娱《斗罗大陆:魂师对决》在东南亚市场将剧情中的 “中国武侠元素” 改编为 “东南亚神话元素”,角色服饰、场景建筑融入当地特色,上线后下载量同比增长 45%。
社区化运营:构建玩家社群,提升用户粘性
海外玩家高度依赖社交社群,国内企业通过 “Discord、Facebook、TikTok” 等平台构建玩家社区,开展 “UGC 创作大赛、电竞赛事、开发者直播” 等活动,增强玩家参与感与归属感。例如,米哈游在全球建立《原神》玩家 Discord 社群,用户超 1000 万人,定期举办 “角色设计大赛”“剧情解读活动”,UGC 内容产出量每月超 50 万条,带动游戏月活用户(MAU)稳定在 6000 万人以上;网易《第五人格》在海外举办 “COA 国际赛事”,吸引全球 32 个国家的战队参赛,赛事直播观看量超 10 亿次,提升品牌在全球电竞领域的影响力。
IP 生态衍生:跨领域合作,延长商业价值
头部游戏企业通过 “影视改编、动漫联动、周边衍生品” 等 IP 衍生合作,将游戏 IP 转化为全球化文化符号,延长商业生命周期。例如,腾讯《王者荣耀》与华纳兄弟合作推出动画电影,计划 2026 年全球上映,同时授权开发主题乐园、周边商品,IP 衍生收入占比从 2020 年的 5% 提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5%;米哈游《崩坏:星穹铁道》与奢侈品牌 Prada 合作推出联名服饰,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议,带动游戏下载量短期增长 20%,同时提升品牌高端化形象。这种 IP 生态构建,使游戏从 “一次性消费产品” 升级为 “长期文化 IP”,商业价值显著提升。
三、双线发力的动因与挑战:行业竞争与全球机遇的平衡
游戏上市公司同时发力 AI 与出海,既是应对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政策环境变化的被动调整,也是抓住全球技术红利与新兴市场机遇的主动出击,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 “技术伦理、文化冲突、全球竞争” 等多重挑战。
(一)核心动因:国内存量竞争与全球增量机遇的双重驱动
国内市场:存量竞争加剧,增长空间收窄
国内游戏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2025 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总营收达 202 亿美元,同比仅增长 5%,用户规模基本见顶(月均活跃用户超 6 亿人,同比增长 1%),同时版号发放节奏、未成年人保护政策等监管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头部企业为争夺有限的用户与市场份额,不得不通过 “技术创新(AI)” 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 “出海” 开拓新市场,实现增长突围。例如,2025 年上半年国内新上线游戏数量同比减少 15%,但 AI 相关游戏的用户留存率较传统游戏高 25%,出海游戏的收入增速(28%)远高于国内市场(5%),成为企业的核心增长极。
全球市场:技术红利与新兴市场机遇叠加
全球 AI 技术的快速迭代,为游戏产业提供了 “降本提效、体验创新” 的技术红利,而新兴市场的移动互联网普及(2025 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超 50 亿人,新兴市场占比 60%),为游戏出海提供了广阔的增量空间。同时,全球游戏产业的 “中国化” 趋势明显,中国游戏企业在 “手游研发、精细化运营” 方面的经验,在全球市场具备竞争优势,例如国内游戏企业的 “免费下载 + 内购” 模式,已成为全球手游的主流商业模式,为出海奠定了模式基础。
(二)潜在挑战:技术、文化与竞争的多重风险
AI 技术伦理与版权争议
AI 在游戏中的应用面临 “数据版权” 与 “创作伦理” 风险:在数据训练环节,AI 工具若使用未经授权的美术素材、音乐作品,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在内容生成环节,AI 生成的剧情、角色若存在 “价值观偏差、文化冒犯” 内容,可能引发舆论争议。例如,某上市游戏企业使用 AI 生成的角色模型,因疑似抄袭日本动漫角色,在海外市场遭遇诉讼,导致游戏上线延迟,损失超亿元;此外,AI 替代人工可能导致游戏行业 “美术、测试” 等岗位减少,引发社会就业争议,需企业平衡技术效率与社会责任。
全球化运营的文化冲突与合规风险
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差异,为游戏出海带来挑战:在文化层面,部分游戏内容可能因 “宗教禁忌、历史认知差异” 引发当地玩家反感,例如某游戏因包含 “敏感历史事件” 元素,在韩国市场被下架;在合规层面,各国数据安全法规(如欧盟 GDPR、美国 CPIA)对游戏用户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有严格要求,企业若未合规操作,可能面临巨额罚款,例如某企业因未获得用户数据授权,在欧盟市场被罚款 2.5 亿欧元。
全球游戏巨头的竞争挤压
随着中国游戏企业出海规模扩大,全球游戏巨头(如索尼、微软、任天堂)也加大了对新兴市场的投入,通过 “主机游戏优势 + 本地化研发” 挤压中国企业空间。例如,索尼在东南亚市场推出 “PS5 低价机型”,同时收购当地手游工作室,针对性开发本地化游戏;微软则通过 Xbox Cloud Gaming(云游戏)服务,降低新兴市场用户的硬件门槛,与中国手游企业争夺用户。此外,海外本土游戏企业也在快速成长,例如印度的 Nazara Games、巴西的 Vivo Games,凭借更贴近当地市场的优势,对中国游戏企业形成竞争压力。
四、营销战略的关键价值与课程引导
在游戏上市公司 “AI 赋能 + 全球化出海” 的战略布局中,营销战略扮演着 “技术价值传递” 与 “全球品牌构建” 的关键角色。无论是 AI 技术的玩家教育(让玩家理解 AI 带来的体验升级)、全球化市场的品牌传播(建立中国游戏企业的全球品牌认知),还是本地化运营的用户触达(精准连接不同市场的玩家群体),都需要科学的营销体系支撑。通过 “技术营销、文化营销、社群营销” 的组合策略,可将 AI 的技术优势与出海的市场机遇转化为实际的用户增长与商业价值,实现 “技术 - 产品 - 市场” 的闭环。
对于希望在游戏、科技等领域实现技术赋能与全球化布局的企业而言,系统的营销战略规划与实战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深入了解全球市场洞察、AI 时代的营销创新、跨文化品牌传播等核心内容,可关注首席营销官 (CMO) 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ss7.portal.vixue.tech/preview/441/16515/709 )。该课程由资深营销专家、全球化运营顾问联合授课,涵盖 AI 营销应用、全球市场细分策略、跨文化传播技巧、用户社群运营等核心内容,结合游戏上市公司的 AI 实践与出海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技术与市场的结合点,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品牌增长与市场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