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市场大热: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多元场景激活行业新增长

2025 年暑期(7-8 月),中国旅游市场迎来强劲复苏,消费活力全面释放。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 年暑期全国国内旅游接待人次达 12.6 亿,同比增长 28.5%,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132%;国内旅游收入达 1.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2%,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18.7%,创历史同期新高。从细分市场来看,避暑游、亲子游、文化体验游成为主流,漂流、山地度假区、经济型酒店等业态持续火爆,不仅反映出消费者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升级,更凸显出旅游行业在 “场景创新、服务优化、业态融合” 上的显著进步,为全年旅游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从市场特征来看,2025 年暑期旅游市场呈现 “需求集中释放、消费品质提升、区域均衡发展” 三大特点。一方面,随着学生暑假、职场人士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旅游需求在 7-8 月集中爆发,热门景区、交通枢纽、住宿设施持续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另一方面,消费者不再满足于 “走马观花” 式的观光旅游,更注重 “深度体验、品质服务、个性化定制”,推动旅游消费从 “量的增长” 转向 “质的提升”;此外,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如高铁网络覆盖、支线机场扩容),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旅游市场加速崛起,区域旅游发展更加均衡。

一、市场热度解析:热门场景与业态的爆发式增长

2025 年暑期旅游市场的热度,集中体现在 “避暑游领跑、亲子游成刚需、文化体验游升温” 三大细分场景,而漂流、山地度假区、经济型酒店等业态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成为消费热点,实现爆发式增长。

(一)避暑游:高温催化需求,山地与水上业态火爆

2025 年暑期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1.8℃,部分地区(如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直接催化了避暑旅游需求。据携程平台数据显示,暑期 “避暑” 相关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 210%,避暑旅游订单占暑期总订单的 45%,成为最热门的旅游类型。

避暑游的热门业态主要集中在两类:

  • 山地避暑度假区:长白山、黄山、庐山、莫干山等传统山地景区,以及贵州六盘水、云南昆明、青海西宁等 “避暑名城”,成为游客首选。以长白山为例,暑期接待游客量达 280 万人次,同比增长 42%,景区内的森林徒步、高山湖泊观光等业态预订量同比增长 65%;贵州六盘水凭借 “19℃的夏天” 品牌标签,暑期旅游收入突破 80 亿元,同比增长 58%,其中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景区等避暑景点日均接待游客超 5 万人次;

  • 水上娱乐业态:漂流、水上乐园、海滨度假等业态因 “清凉体验” 成为暑期热门。据美团数据,暑期全国漂流景区订单量同比增长 180%,其中湖南猛洞河漂流、广东清远古龙峡漂流、浙江雅鲁藏布大峡谷漂流等头部漂流景区,暑期接待游客量均突破 100 万人次,门票收入同比增长超 120%;水上乐园方面,广州长隆水上乐园、上海玛雅海滩水公园暑期日均接待游客超 3 万人次,夜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 95%,“白天玩水、夜间狂欢” 的模式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核心卖点。

(二)亲子游:家庭需求刚性,主题乐园与研学产品受青睐

暑期是亲子旅游的传统旺季,2025 年随着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与 “亲子陪伴” 理念的普及,亲子游需求呈现 “刚性增长” 态势。据同程旅行数据,暑期亲子游订单占比达 38%,同比增长 32%,其中 “80 后、90 后” 家长成为消费主力,人均亲子游支出达 6800 元,同比增长 15%。

亲子游的热门产品主要包括两类:

  • 主题乐园:迪士尼、环球影城、长隆等主题乐园凭借 “沉浸式体验、亲子互动项目”,成为亲子家庭的首选。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暑期接待游客量达 650 万人次,同比增长 35%,其中 “冰雪奇缘”“漫威英雄总部” 等主题园区日均排队时长超 2 小时;北京环球影城暑期推出 “小黄人夏日狂欢季” 活动,新增 “小黄人水花巡游”“夜间烟花秀” 等项目,带动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 48%,亲子家庭占比超 60%;

  • 研学旅游:“旅游 + 教育” 融合的研学产品,因 “寓教于乐” 的特点受到家长青睐。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2025 年暑期研学旅游市场规模达 320 亿元,同比增长 45%,热门研学主题包括 “自然探索(如动植物科考)、文化传承(如故宫研学、非遗体验)、科技科普(如航天基地参观、科技馆实践)”。例如,西安推出的 “兵马俑考古研学营”,通过 “模拟考古、文物修复体验” 等活动,暑期累计接待亲子家庭超 10 万人次,人均消费达 2500 元;云南西双版纳的 “热带雨林科考研学” 产品,暑期订单量同比增长 200%,成为自然类研学的标杆产品。

(三)住宿与交通:经济型酒店满房率高,高铁与自驾成主流

旅游市场的火爆直接带动住宿与交通业态的增长,其中经济型酒店因 “高性价比、便捷性” 成为暑期住宿市场的主力,高铁与自驾则成为最受欢迎的出行方式。

  • 住宿市场:据去哪儿网数据,2025 年暑期全国酒店平均入住率达 82%,同比增长 12 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型酒店(如如家、7 天、汉庭)平均入住率达 88%,部分热门旅游城市(如三亚、大理、青岛)的经济型酒店暑期周末满房率达 100%。经济型酒店通过 “主题化改造、服务升级” 吸引游客,例如如家推出的 “亲子主题房”,配备儿童帐篷、卡通床品、益智玩具,暑期预订量同比增长 150%;汉庭在部分景区周边门店推出 “免费接站、景点门票代订” 服务,客户满意度达 92%,复购率提升 25%;

  • 交通市场:高铁与自驾成为暑期出行的主流选择。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数据,暑期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达 4.8 亿人次,同比增长 35%,其中高铁发送旅客占比达 78%,“高铁 + 旅游” 成为短途、中途旅游的首选组合,例如北京至北戴河、上海至杭州、广州至桂林等高铁线路,暑期周末上座率达 95% 以上;自驾方面,据高德地图数据,暑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达 5800 万辆次,同比增长 22%,“自驾 + 露营”“自驾 + 小众景点” 的模式兴起,带动周边游、乡村游市场增长,例如安徽皖南川藏线、新疆独库公路等自驾线路,暑期日均车流量突破 1 万辆次,沿线民宿、餐馆生意火爆。

二、消费活力释放的驱动因素:需求、供给与政策的三重共振

2025 年暑期旅游市场消费活力的持续释放,并非偶然,而是 “消费需求升级、行业供给创新、政策支持引导” 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形成共振,推动旅游市场实现高质量复苏。

(一)需求端:消费能力提升与需求多元化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恢复与增长,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消费需求呈现 “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 的升级趋势:

  • 消费能力提升:2025 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7.2%,收入增长为旅游消费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携程消费数据,2025 年暑期人均旅游消费达 912 元,同比增长 18%,其中 “机票 + 酒店” 套餐消费占比达 65%,高性价比的品质旅游产品更受青睐;

  • 需求多元化: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追求 “个性化、差异化” 的旅游体验。例如,年轻群体(18-35 岁)更偏好 “小众景点打卡、户外运动(如徒步、露营、潜水)、文化体验(如非遗手作、地方美食探索)”,据马蜂窝数据,暑期 “小众景点” 搜索量同比增长 250%,“户外运动” 相关订单同比增长 180%;家庭群体则更关注 “亲子互动、安全便捷、教育属性”,推动亲子游、研学游产品的增长;

  • 假期制度保障:2025 年各地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部分省份(如广东、浙江、四川)推出 “弹性休假” 政策,鼓励职工在暑期错峰出游,同时中小学暑假时间延长至 2 个月,为亲子游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直接推动暑期旅游需求的集中释放。

(二)供给端:行业创新与业态融合

旅游行业通过 “产品创新、场景营造、业态融合”,不断丰富供给内容,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

  • 产品创新:旅游企业围绕 “避暑、亲子、文化” 等主题,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产品。例如,旅行社推出 “一价全包” 的避暑度假套餐,包含 “交通 + 住宿 + 门票 + 导游”,同时提供 “24 小时管家服务”,简化游客出行流程;在线旅游平台(OTA)推出 “AI 定制旅游” 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自动生成个性化旅游方案,暑期 AI 定制订单占比达 20%,同比增长 300%;

  • 场景营造:景区与度假区通过 “主题化改造、沉浸式体验”,提升游客参与感与获得感。例如,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推出 “大宋・东京梦华” 夜间实景演出,通过灯光、音效、演员互动,还原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暑期演出场场爆满,带动景区夜间收入占比提升至 45%;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打造 “唐宫夜宴” 主题街区,游客可身着唐装体验 “唐代市井生活”,暑期日均接待游客超 15 万人次,成为文化体验游的标杆;

  • 业态融合:“旅游 + 文化”“旅游 + 农业”“旅游 + 体育” 等融合业态快速发展,拓展旅游市场边界。例如,“旅游 + 农业” 推动乡村旅游增长,山东潍坊推出 “蔬菜采摘 + 农家乐” 产品,暑期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 35%;“旅游 + 体育” 催生户外运动热潮,青海环湖赛、甘肃张掖丹霞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吸引大量体育旅游爱好者,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 28%。

(三)政策端:支持引导与服务优化

各级政府通过出台扶持政策、优化服务保障,为旅游市场复苏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 政策扶持:文化和旅游部在暑期前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暑期旅游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从 “产品供给、市场监管、安全保障” 三个方面提出 12 项措施,例如鼓励景区推出 “暑期优惠门票”“学生专属折扣”,支持旅游企业开展促销活动;各地政府也推出配套政策,如四川发放 1 亿元暑期旅游消费券,浙江对暑期旅游包车实行高速通行费减免,直接刺激旅游消费;

  • 服务优化:交通、文旅等部门协同发力,提升旅游服务效率与质量。例如,铁路部门增开暑期旅游专列,推出 “高铁 + 景区直通车” 联运服务,缩短游客中转时间;文旅部门建立 “全国旅游服务热线 12345” 24 小时响应机制,及时解决游客投诉与咨询,2025 年暑期旅游投诉处理满意度达 98.5%,同比提升 3 个百分点;

  • 安全保障:针对暑期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以及景区人流密集的情况,各地加强旅游安全管理,例如景区实行 “预约制” 控制客流,配备充足的医疗、安保人员;文旅部门发布 “暑期旅游安全提示”,引导游客理性出行、安全游玩,有效降低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率,为市场复苏保驾护航。

三、行业趋势与挑战:从 “火热” 到 “可持续” 的转型

尽管 2025 年暑期旅游市场表现亮眼,但行业在快速增长过程中也面临 “同质化竞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生态环境保护” 等挑战,同时也呈现出 “数字化赋能、文化 IP 化、区域协同发展” 等新趋势,推动旅游行业从 “短期火热” 向 “长期可持续发展” 转型。

(一)行业新趋势:数字化、IP 化与协同化

  • 数字化赋能:AI、大数据、5G 等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化,推动 “智慧旅游” 发展。例如,景区通过 “数字孪生” 技术打造虚拟景区,游客可通过 VR 设备提前 “云游览”;酒店通过 “智能入住系统” 实现 “无接触办理”,提升入住效率;OTA 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实现精准营销与产品推荐,2025 年暑期智慧旅游相关投资同比增长 65%,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 文化 IP 化: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 IP 产品更易获得市场认可。例如,河南 “唐宫夜宴” IP 通过舞蹈、景区、文创产品的联动,形成 “文化 + 旅游” 的完整产业链,暑期相关产品收入突破 50 亿元;故宫、敦煌等文化 IP 通过 “数字展览、文创开发”,吸引年轻游客关注,暑期故宫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 85%,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参与人数超 100 万;

  • 区域协同发展:随着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旅游”“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 等区域战略的推进,跨区域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例如 “京津冀避暑旅游专线”“长三角高铁旅游圈”,实现 “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建”,2025 年暑期跨区域旅游订单占比达 42%,同比增长 28%,推动区域旅游均衡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同质化、服务与生态压力

  • 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景区与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存在 “复制粘贴” 现象,例如漂流景区多以 “惊险刺激” 为卖点,缺乏差异化体验;亲子游产品多集中在 “主题乐园 + 酒店”,内容单一,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2025 年暑期有 35% 的游客表示 “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选择”;

  •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随着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部分中小旅游企业(如民宿、旅行社)因 “人员短缺、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下降,出现 “宰客、虚假宣传、安全隐患” 等问题,例如部分景区周边民宿 “临时涨价”“卫生条件差”,引发游客投诉,影响行业口碑;

  •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热门景区游客量激增,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例如部分山地景区因游客过多导致 “植被破坏、垃圾污染”,海滨度假区因旅游活动造成 “海水污染、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如何平衡 “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行业启示与课程引导:文化赋能旅游的资本运作路径

2025 年暑期旅游市场的火热,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消费升级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文化 + 旅游” 的融合发展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而资本运作则是推动文化旅游项目落地、IP 孵化、业态创新的关键工具。对于旅游企业与文化产业从业者而言,如何通过 “文化创新挖掘、资本运作整合”,实现 “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 的双赢,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6/718.html)联合国内顶尖文化产业专家、资本运作专家、旅游行业实战派人士,围绕 “文化 IP 孵化、文旅项目开发、资本运作策略、风险管理” 四大核心模块,通过实战案例教学(如河南 “唐宫夜宴” IP 运作案例、迪士尼文旅商业模式解析)、小组模拟演练、文旅项目实地参访等形式,帮助学员掌握 “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的资本运作逻辑”。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员能够提升 “文化创新思维与资本运作能力”,学会如何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文旅 IP,如何通过 “股权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 等资本工具整合资源,推动文旅项目落地与规模化发展,助力旅游企业在 “文化赋能” 的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增长,推动行业从 “流量驱动” 向 “价值驱动” 转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