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市场大热:消费活力持续释放背后的业态创新与趋势变革

2025 年暑期,中国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从 “清凉避暑” 到 “亲子研学”,从 “短途周边游” 到 “长线跨省游”,多元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 年 7-8 月暑期档,国内旅游人次达 12.6 亿,同比增长 35%,旅游总收入突破 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42%,两项核心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漂流、避暑度假区等清凉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 200%,经济型酒店入住率稳定在 85% 以上,亲子游、研学游占比提升至 40%,这些数据不仅印证了暑期旅游市场的火热,更折射出中国旅游产业在 “业态创新、消费升级、服务优化” 下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深入解析暑期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增长动力与业态变革,既能把握旅游行业的发展脉络,也能为文旅企业的战略布局提供参考。

一、暑期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多元场景与结构化升级

2025 年暑期旅游市场的火热并非单一业态的增长,而是 “避暑游、亲子游、短途游” 等多元场景协同发力的结果,且消费呈现 “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 的结构化升级趋势,不同细分市场展现出独特的消费逻辑。

(一)避暑游:清凉业态成绝对主力,“沉浸式体验” 取代传统观光

在持续高温天气影响下,避暑游成为暑期旅游市场的 “刚需” 选择,以漂流、避暑度假区、高山景区为代表的清凉业态订单量激增,且消费需求从 “单纯降温” 向 “沉浸式体验” 升级。

从业态表现来看,漂流类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 220%,其中 “高落差、长时长” 的特色漂流项目更受青睐 —— 浙江安吉天目山漂流、广东清远黄腾峡漂流等头部项目,暑期日均接待游客超 1.5 万人次,门票预订需提前 3-5 天;避暑度假区则通过 “住宿 + 体验” 的套餐模式吸引游客,例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推出 “2 天 1 晚避暑套餐”,包含景区门票、温泉体验、非遗文化表演,暑期套餐销量同比增长 180%,客单价提升至 800 元 / 人,较传统门票消费高 50%;高山景区(海拔 1500 米以上)游客量同比增长 150%,云南玉龙雪山、四川峨眉山等景区推出 “星空露营、高山徒步” 等特色活动,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长从 1.5 天提升至 2.5 天。

从消费特征来看,避暑游用户更注重 “体验丰富度” 与 “服务品质”,不再满足于 “打卡式观光”。调研数据显示,70% 的避暑游用户会选择包含 “住宿、体验项目、餐饮” 的打包产品,45% 的用户会因 “特色体验活动”(如漂流 + 篝火晚会、避暑 + 非遗手工)选择目的地,而 “服务响应速度”“卫生条件” 成为用户评价的核心指标,评分高于 4.8 分(5 分制)的避暑景区,游客复购率达 30%,远超行业平均的 15%。

(二)亲子游:研学与娱乐融合,“教育属性” 成核心吸引力

暑期是亲子游的传统旺季,2025 年暑期亲子游占比提升至 40%,且需求从 “单纯娱乐” 向 “研学 + 娱乐” 融合方向转变,具备教育属性的亲子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从产品类型来看,“主题乐园 + 研学基地”“博物馆 + 亲子民宿”“自然营地 + 科普课程” 三类产品最受欢迎。主题乐园方面,上海迪士尼、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等推出 “动物科普、科学实验” 等研学活动,例如长隆推出 “熊猫保育员体验”,孩子可参与熊猫喂食、粪便分析等工作,暑期该活动预约率达 90%,带动亲子套票销量同比增长 120%;博物馆方面,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推出 “小小讲解员”“文物修复体验” 等亲子活动,结合 AR 技术让文物 “活” 起来,孩子通过 AR 眼镜可看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这类活动吸引超 500 万亲子家庭参与,博物馆周边亲子民宿入住率达 90%;自然营地方面,云南西双版纳、福建武夷山等推出 “雨林探险、植物观察” 等科普课程,由专业导师带领孩子探索自然,暑期这类营地订单量同比增长 180%,客单价达 1500 元 / 人,家长付费意愿强烈。

从消费群体来看,亲子游用户以 “85 后、90 后家长” 为主,这类家长更注重 “孩子的参与感与收获感”,愿意为高质量亲子产品支付溢价。数据显示,亲子游客单价同比增长 25%,达 1200 元 / 人,其中包含研学课程的产品客单价较纯娱乐产品高 40%;同时,家长对 “安全保障” 要求严格,90% 的亲子游用户会优先选择 “配备专业导师、购买足额保险” 的产品,安全相关的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三)短途游与经济型酒店:便捷与性价比平衡,下沉市场潜力释放

在暑期旅游市场中,短途游(车程 2 小时以内)占比达 60%,成为主流出行方式,而经济型酒店凭借 “高性价比、便捷性”,成为短途游用户的住宿首选,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及县域)表现尤为亮眼。

从短途游特征来看,用户更注重 “出行便捷、时间灵活”,多选择 “周末 2 天 1 晚” 的出行模式,目的地集中在 “城市周边景区、乡村民宿、近郊营地”。例如,北京周边的密云水库、杭州周边的千岛湖,暑期周末日均接待短途游客超 5 万人次;乡村短途游成为新热点,浙江德清莫干山、安徽黄山宏村等乡村目的地,推出 “采摘、农耕体验” 等活动,暑期乡村短途游订单量同比增长 150%,带动乡村民宿收入增长 80%。

从经济型酒店表现来看,暑期全国经济型酒店平均入住率达 85%,其中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入住率超 90%,远超一二线城市的 80%。下沉市场的经济型酒店通过 “本地化服务、差异化产品” 吸引用户,例如在县城的经济型酒店推出 “周边景区接送、本地美食推荐” 服务,部分酒店与当地农场合作推出 “住宿 + 采摘” 套餐,暑期套餐销量同比增长 120%;同时,经济型酒店的 “智能化升级” 提升用户体验,如自助入住机、智能门锁、高清投影等设备的普及率达 90%,用户满意度提升至 4.7 分(5 分制),复购率达 25%。

二、暑期旅游市场火热的驱动因素:政策、需求与供给的三重共振

2025 年暑期旅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现象,而是 “政策支持、消费需求释放、供给端创新” 三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共同为旅游市场注入活力,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增长。

(一)政策支持:消费券与基础设施完善,降低出行门槛

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暑期旅游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 “发放消费券、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出行环境”,降低了居民出行门槛,激发了旅游消费潜力。

在消费券发放方面,全国超 20 个省份推出旅游消费券,覆盖 “景区门票、酒店住宿、旅游线路” 等领域。例如,河南省发放 10 亿元暑期旅游消费券,用户可在美团、携程等平台领取,用于抵扣景区门票与酒店费用,单张消费券最高抵扣 200 元,带动暑期河南旅游人次同比增长 45%;广东省针对亲子游推出专项消费券,家长购买亲子研学产品可享受 30% 补贴,最高补贴 500 元,直接拉动亲子游订单增长 120%。

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交通与景区配套设施的升级提升了出行便利性。高铁网络的延伸让长线游更便捷,2025 年暑期高铁旅游客流量同比增长 50%,其中 “高铁 + 景区直通车” 的联运模式覆盖超 100 个热门景区,游客下车后可直接乘坐直通车前往景区,省去中转麻烦;景区基础设施也不断优化,超 80% 的 4A 级以上景区实现 “智慧预约、无感入园”,游客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完成预约与入园,平均入园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同时,景区内的无障碍设施、母婴室、休息区等配套更完善,提升了游客体验,尤其是亲子家庭与老年游客的满意度。

(二)消费需求释放:收入恢复与健康意识提升,旅游意愿强烈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恢复与健康意识的提升,暑期旅游消费需求得到充分释放,成为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收入层面来看,2025 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6%,消费能力逐步恢复,居民在旅游领域的消费意愿显著提升。调研数据显示,75% 的家庭计划在暑期安排旅游活动,其中 30% 的家庭计划花费超 1 万元,旅游消费占暑期家庭总消费的比例达 40%,较 2023 年提升 10 个百分点。

从健康意识来看,经历疫情后,居民更注重 “户外、自然、健康” 的旅游方式,这与暑期的避暑游、乡村游、自然研学游等业态高度契合。数据显示,暑期户外类旅游产品(如徒步、露营、漂流)订单量同比增长 180%,自然类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 150%,健康属性成为用户选择旅游产品的重要考量因素,60% 的用户表示 “选择自然类目的地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三)供给端创新:业态融合与服务升级,满足多元需求

旅游企业的 “业态创新” 与 “服务升级” 是暑期市场火热的关键支撑,通过 “跨界融合、智能化服务、个性化产品”,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多元需求,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在业态融合方面,“旅游 +” 模式成为主流,旅游与文化、教育、体育、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了众多新业态。例如,“旅游 + 文化” 方面,各地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如江苏苏州的 “昆曲体验之旅”、四川成都的 “蜀绣研学之旅”,暑期这类线路订单量同比增长 150%;“旅游 + 体育” 方面,骑行、徒步、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产品受欢迎,青海湖骑行、海南万宁冲浪等产品暑期销量同比增长 200%;“旅游 + 农业” 方面,乡村采摘、农耕体验等产品吸引大量城市游客,暑期乡村农业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80%。

在服务升级方面,智能化与个性化服务成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景区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推送个性化推荐,例如根据游客年龄与兴趣,推荐适合的景点与活动,某 5A 级景区通过个性化推荐,游客停留时间提升 30%;酒店则推出 “定制化服务”,如经济型酒店为亲子家庭提供儿童牙刷、婴儿床,为老年游客提供叫醒服务与健康监测,这类个性化服务让用户满意度提升至 4.8 分;同时,旅游平台的 “一站式服务” 更完善,用户通过一个 APP 即可完成 “机票 / 高铁票预订、酒店预订、景区预约、当地向导预约”,简化了出行流程,提升了用户体验。

三、暑期旅游市场折射的行业趋势:从 “流量红利” 到 “价值竞争”

2025 年暑期旅游市场的表现不仅是短期消费热潮,更折射出中国旅游行业长期发展的三大趋势,这些趋势将推动行业从 “流量红利驱动” 向 “价值竞争驱动” 转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趋势一:细分市场专业化,垂直领域机会凸显

随着旅游消费的升级,用户需求日益细分,“避暑游、亲子游、银发游、研学游” 等垂直领域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具备专业运营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

在亲子游领域,专业化的研学机构与主题乐园更具竞争力,这些企业拥有 “专业导师团队、系统化课程体系、安全保障机制”,能为亲子家庭提供高质量服务。例如,专注于自然研学的 “小绿洲营地”,拥有 50 余名专业自然导师,开发了 “植物观察、昆虫研究” 等系统化课程,暑期营地订单量同比增长 200%,客单价达 2000 元 / 人,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银发游领域,针对老年人的 “慢节奏、重健康” 产品成为新热点,企业需提供 “医疗保障、无障碍服务、适老化餐饮” 等专业化服务。2025 年暑期,银发游订单量同比增长 80%,其中包含 “健康体检、医疗陪同” 的银发产品更受欢迎,某旅游企业推出的 “云南慢游 10 日游”,配备随队医生与适老化车辆,暑期销量同比增长 150%。

这种细分市场的专业化趋势,意味着旅游企业需从 “全品类覆盖” 转向 “垂直领域深耕”,通过提升专业能力构建竞争壁垒,才能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

(二)趋势二:数字化与智能化,重塑旅游服务流程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正深度重塑旅游行业的服务流程,从 “预约、入园、体验到售后”,全链路的数字化升级提升了效率与体验,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在预约与入园环节,“智慧预约系统” 与 “无感入园” 技术广泛应用,超 90% 的 4A 级以上景区实现 “分时段预约”,游客通过手机即可完成预约,入园时通过人脸识别或身份证核验,无需排队取票,平均入园时间缩短 80%;在体验环节,AR/VR 技术丰富了旅游体验,例如故宫推出的 AR 导览眼镜,游客佩戴后可看到虚拟的历史场景重现,暑期 AR 导览服务使用人次超 100 万,游客满意度达 95%;在售后环节,大数据分析游客反馈,帮助企业优化产品与服务,某景区通过分析游客评价,发现 “餐饮价格高” 是主要问题,随后调整餐饮定价与品类,游客满意度提升 15 个百分点。

未来,数字化与智能化将成为旅游企业的 “基础能力”,不具备数字化运营能力的企业将面临淘汰风险,而能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与体验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趋势三:下沉市场崛起,县域旅游成为新增长极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三四线城市及县域的旅游消费潜力逐步释放,下沉市场成为旅游行业新的增长极,县域旅游的 “本地化、特色化” 发展模式值得关注。

从数据来看,2025 年暑期三四线城市及县域的旅游人次同比增长 50%,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60%,增速远超一二线城市的 35% 与 42%;县域旅游目的地中,具备 “特色自然资源、文化资源” 的县域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浙江德清(莫干山)、安徽黟县(宏村)、江西婺源等,暑期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80% 以上。

下沉市场的崛起,要求旅游企业调整策略,推出 “符合下沉市场消费习惯、性价比高、本地化特色” 的产品。例如,针对县域用户的短途游需求,推出 “99 元景区 + 酒店” 的平价套餐;结合县域的文化特色,开发 “非遗体验、乡村农耕” 等本地化产品,这些策略能更好地满足下沉市场用户需求,实现可持续增长。

四、文旅企业的应对策略:抓住趋势,构建长期竞争力

面对暑期旅游市场折射的行业趋势,文旅企业需从 “产品创新、服务升级、数字化运营” 三个维度入手,调整战略布局,构建长期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产品创新方面,企业需聚焦细分市场,推出专业化、差异化的产品。例如,避暑游企业可开发 “避暑 + 康养”“避暑 + 非遗” 等融合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亲子游企业可与学校、博物馆合作,开发系统化的研学课程,增强教育属性;同时,企业需加强 “IP 化运营”,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旅游 IP,例如长隆的 “熊猫 IP”、迪士尼的 “公主 IP”,通过 IP 提升用户粘性与品牌影响力。

在服务升级方面,企业需注重 “个性化与人性化”,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例如,为亲子家庭提供儿童专属服务,为老年游客提供适老化服务,为年轻游客提供社交化体验;同时,企业需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升服务专业度与热情度,让游客感受到 “温度”,提升用户满意度与复购率。

在数字化运营方面,企业需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全链路的数字化升级。例如,景区需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预约、入园、客流监控的数字化;酒店需引入智能设备,提升入住与服务效率;旅游平台需优化算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同时,企业需重视数据资产的积累与应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运营效率。

关联课程推荐

对于关注文旅行业发展、业态创新与资本运作的企业家、管理者及行业研究者,可进一步学习 **文化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 。该课程聚焦文化产业(含文旅领域)的政策导向、创新模式与资本运作策略,结合暑期旅游市场中的避暑游、亲子游等实战案例,深度解析文旅企业如何通过业态创新满足消费需求、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规模化发展,帮助学员掌握文化产业的创新方法与资本工具,提升企业在文旅行业中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文旅企业的战略布局提供专业指导。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