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 “东强西弱” 的格局持续多年后,2025 年以来,以成渝、西安、昆明为核心的西部区域,凭借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产业基础逐步完善” 的多重优势,快速崛起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 “中国新能源第三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85 万辆,同比增长 65%,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38%)高出 27 个百分点,占全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从 2024 年的 22% 提升至 28%;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35%,较全国平均水平(30%)高出 5 个百分点,其中成渝地区渗透率更是突破 40%,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普及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这一崛起趋势背后,是西部区域在 “新能源消费市场、产业配套、政策支持” 上的全面突破,而车企的主动 “西进” 则成为重要推手。比亚迪、长安、吉利、蔚来、理想等主流车企纷纷制定 “西进方略”,通过开发适配西部地形与气候的车型、布局本地化生产基地、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加速抢占西部市场,推动 “中国新能源第三极” 从 “概念” 走向 “现实”,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一、“第三极” 崛起:西部区域成为新能源汽车新增长极的核心逻辑
西部区域能在短时间内崛起为 “中国新能源第三极”,并非偶然,而是 “消费潜力释放、政策强力驱动、产业基础完善” 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完整生态。
(一)消费潜力:西部市场从 “待开发” 到 “快速爆发”
西部区域人口规模庞大(占全国总人口的 27%),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消费观念转变,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正从 “萌芽” 走向 “爆发”,成为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重要增量来源:
收入增长与消费升级:2024 年西部区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8 万元,同比增长 8.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其中成渝、西安等核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5 万元,达到东部发达城市水平。收入增长推动消费升级,新能源汽车从 “高端消费品” 逐步向 “大众消费品” 转变,2025 年上半年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达 75%,同比提升 12 个百分点;
地形与气候适配性:西部区域多山地、高原地形,且部分地区(如云南、贵州)气候温暖,冬季无严寒,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良好的使用环境。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低扭矩特性适合山地爬坡,驾驶体验优于传统燃油车;另一方面,温暖气候避免了北方冬季 “续航缩水” 问题,新能源汽车实际续航里程更稳定,用户顾虑显著降低。例如,云南昆明 2025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续航达成率(实际续航 / 标称续航)达 85%,远高于北方城市冬季的 60%;
政策刺激与消费习惯:西部各省(市)通过 “购车补贴、不限行、充电优惠” 等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例如,四川省 2025 年推出 “新能源汽车下乡” 活动,对农村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最高 1 万元补贴;西安市对新能源汽车实行 “不限行、不限购” 政策,同时提供免费停车、充电半价等优惠。这些政策直接推动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消费快速增长,2025 年上半年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政策驱动型消费占比达 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
(二)政策驱动:国家战略与地方政策形成 “合力”
西部区域的崛起,离不开 “国家战略引导 + 地方政策配套” 的双重支持,政策红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家战略赋能:“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 等国家战略,将西部区域定位为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新能源汽车作为 “绿色交通” 的核心载体,被纳入战略重点发展领域。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在西部区域布局了 12 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给予 “土地优惠、税收减免、资金支持” 等政策,2025 年上半年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国家专项补贴超 50 亿元;
地方政策精准发力:西部各省(市)结合自身特点,出台差异化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例如,重庆市聚焦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对入驻重庆两江新区的零部件企业给予 “前三年税收全额返还” 政策,吸引了宁德时代、地平线等核心零部件企业落地;云南省依托 “水电资源丰富” 的优势,推出 “绿色电力直供” 政策,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用电成本较东部地区低 30%,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关键,西部区域通过 “政府主导 + 企业参与” 模式,加速充电网络建设。2025 年上半年西部区域新增充电桩 15 万个,总量达 58 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 32 万个,车桩比降至 3.5: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3:1)。同时,西部区域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乡镇布局 “超快充桩”,解决长途出行充电难题,例如 G5 京昆高速四川段已实现 “每 50 公里一个超快充站”,充电 10 分钟可补充 300 公里续航。
(三)产业基础:从 “单一组装” 到 “全产业链布局”
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早期的 “单一整车组装”,逐步向 “零部件配套、研发设计、电池生产” 全产业链延伸,产业基础持续完善:
整车制造集群成型:西部区域已形成 “重庆 - 成都 - 西安” 整车制造三角带,2025 年上半年整车产能达 120 万辆,占全国总产能的 18%。其中,重庆长安汽车新能源产能达 40 万辆,比亚迪成都基地产能达 30 万辆,吉利西安基地产能达 25 万辆,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能力;
零部件配套能力提升:随着整车企业落地,西部区域吸引了大量零部件企业入驻,形成 “就近配套” 体系。例如,重庆已集聚了电池(宁德时代重庆基地)、电机(重庆长安电驱)、电控(重庆青山工业)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本地配套率达 75%,较 2020 年提升 40 个百分点;成都、西安也在加速布局半导体芯片、智能座舱等高端零部件产业,2025 年上半年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值达 850 亿元,同比增长 55%;
研发能力逐步增强:西部区域车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提升本地化研发能力。例如,长安汽车在重庆建立 “新能源汽车研发总部”,拥有研发人员超 5000 人,重点研发 “山地适应性新能源车型”;比亚迪在西安建立 “电池材料研发中心”,依托陕西煤炭资源优势,研发低成本电池材料,2025 年上半年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达 65 亿元,同比增长 45%。
二、车企西进方略:适配车型与技术开发成核心突破口
面对西部市场的快速崛起,主流车企纷纷制定 “西进方略”,不再简单将东部市场的车型 “照搬” 至西部,而是针对性开发 “适配西部地形、气候、消费需求” 的车型与技术,通过 “产品定制化、服务本地化、生态协同化”,抢占西部市场份额。
(一)车型定制:聚焦 “山地、长续航、高性价比”
车企针对西部区域 “多山地、长途出行需求多、消费预算相对有限” 的特点,开发定制化车型,满足差异化需求:
山地适应性优化:针对西部多山地、陡坡的地形,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 “动力系统、底盘悬挂、车身结构” 进行优化。例如,比亚迪推出 “唐 DM-i 山地版”,搭载 “智能四驱系统”,可根据路况自动调整扭矩分配,爬坡能力提升 30%,同时强化车身刚性,应对复杂路况;长安汽车推出 “UNI-V iDD 越野版”,配备 “越野轮胎、底盘升高套件”,最小离地间隙从 150mm 提升至 220mm,可适应非铺装路面,2025 年上半年该车型在西部区域销量达 1.2 万辆,占长安新能源西部销量的 18%;
长续航与补能适配:针对西部区域 “城市间距离远、充电设施相对稀疏” 的特点,车企提升车型续航能力,并适配 “快充 + 换电” 双补能模式。例如,蔚来推出 “ES6 西部版”,电池容量从 100kWh 提升至 150kWh,CLTC 续航里程达 850 公里,同时支持 “换电 + 超快充”,换电时间缩短至 3 分钟,超快充 10 分钟可补充 400 公里续航,该车型在西部区域上市 3 个月销量突破 5000 辆;理想推出 “L7 西部远行版”,搭载 “增程式 + 超大油箱” 组合,纯电续航 210 公里,综合续航(油电混合)达 1300 公里,解决长途出行续航焦虑,2025 年上半年在西部区域销量达 8000 辆,成为理想西部市场的主力车型;
高性价比定位:针对西部区域部分城市消费预算相对有限的特点,车企推出 “高性价比入门级车型”。例如,吉利推出 “几何 E 西部版”,定价 8.98-10.98 万元,较东部市场版本降低 1.5 万元,同时保留 “大空间、智能车机” 等核心配置,2025 年上半年在西部区域销量达 3.5 万辆,成为西部新能源入门级市场的爆款车型;五菱推出 “缤果西部下乡版”,定价 6.98 万元,适配农村道路,同时提供 “3 年 0 息” 金融政策,2025 年上半年在西部农村市场销量达 2.8 万辆,推动西部农村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 25%。
(二)技术创新:围绕 “低温适应性、智能越野、绿色能源”
车企在技术层面针对西部区域特点进行创新,突破 “低温续航、复杂路况智能驾驶、绿色能源利用” 等技术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
低温适应性技术:尽管西部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但部分高海拔地区(如青海、西藏)冬季气温较低,车企通过 “电池加热、热管理优化” 技术,提升低温续航能力。例如,宁德时代为西部市场车型定制 “低温防冻电池”,采用 “石墨烯加热膜 + 保温层”,在 - 10℃环境下续航衰减率从 25% 降至 15%;比亚迪开发 “智能热管理系统”,可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整电池、电机、座舱的热量分配,在 - 15℃环境下整车能耗降低 12%;
智能越野技术:针对西部复杂路况,车企开发 “智能越野驾驶辅助系统”,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便利性。例如,长城汽车推出 “坦克 500 Hi4-T 西部版”,搭载 “地形自适应系统”,可自动识别 “泥地、雪地、砂石路” 等路况,调整动力输出与刹车力度,同时配备 “360° 环视 + 透明底盘”,帮助驾驶员观察路面情况,2025 年上半年该车型在西部越野爱好者群体中销量达 6000 辆;
绿色能源融合:西部区域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光伏)资源丰富,车企探索 “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 的融合应用。例如,蔚来与云南电网合作,推出 “光伏充电服务”,用户可通过蔚来 APP 预约光伏充电站,使用绿色电力充电,同时享受电价优惠(0.5 元 / 度,较普通电价低 30%);比亚迪在成都试点 “V2G(车辆到电网)技术”,用户可将新能源汽车电池中的电能反向输送至电网,参与电网调峰,获得收益,2025 年上半年已有 1000 辆比亚迪车型参与该试点,平均每辆车每月收益超 200 元。
(三)生态协同:布局 “本地化生产、充电网络、服务体系”
车企通过 “本地化生产降本、完善充电网络、构建本地化服务体系”,实现与西部区域的生态协同,提升用户体验与市场竞争力:
本地化生产布局:为降低运输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车企在西部区域建设生产基地。例如,比亚迪成都基地二期项目 2025 年 6 月投产,新增产能 20 万辆,主要生产 “唐 DM-i 山地版”“元 PLUS 西部版” 等定制车型,本地化生产后,车型交付周期从 30 天缩短至 15 天,运输成本降低 15%;理想汽车西安基地 2025 年上半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本地化生产的 “L7 西部远行版” 占西部销量的 70%;
充电网络共建:车企与西部地方政府、充电运营商合作,加速充电网络建设。例如,小鹏汽车与重庆市合作,在重庆辖区内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建设 “小鹏超快充站”,2025 年上半年新增超快充站 50 座,覆盖重庆主要旅游线路;特斯拉在云南、贵州等地与当地充电运营商合作,开放特斯拉超级充电站,为所有品牌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2025 年上半年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在西部区域的利用率提升至 65%;
本地化服务体系:车企在西部区域构建 “销售 + 售后 + 用户运营” 本地化服务体系。例如,蔚来在成都、重庆、西安设立 “蔚来中心”,提供 “试驾、交付、维修、用户活动” 一站式服务,同时招募本地用户大使,组织 “西部自驾游”“越野体验” 等活动,增强用户粘性;比亚迪在西部县域市场布局 “县级服务站”,2025 年上半年新增县级服务站 120 家,覆盖西部 80% 的县域,解决农村用户 “维修难” 问题,县级市场售后服务满意度达 92%。
三、机遇与挑战:“第三极” 崛起背后的行业新变局
“中国新能源第三极” 的崛起,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 “市场增量、技术创新、产业协同” 的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 “区域发展不均衡、供应链风险、同质化竞争” 的挑战,行业格局正加速重塑。
(一)机遇:市场增量、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市场增量空间巨大: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虽快速提升,但仍低于长三角(45%)、珠三角(42%),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据预测,2025 年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 200 万辆,占全国总销量的 30%;2030 年销量将突破 500 万辆,占全国总销量的 35%,成为国内新能源市场最重要的增长极;
技术创新倒逼升级:西部区域的特殊需求(如山地适应性、长续航、低温性能),倒逼车企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向 “多元化、场景化” 发展。例如,山地适应性技术的突破,可应用于全球山地国家市场(如东南亚、南美),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 “出海”;长续航与补能技术的创新,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在长途出行场景的普及;
产业协同效应显现:西部区域的产业基础完善,将与长三角、珠三角形成 “互补协同”。长三角、珠三角聚焦 “高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西部区域聚焦 “中低端车型、零部件配套”,形成 “梯度发展、分工协作” 的产业格局,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挑战:区域不均衡、供应链与同质化
区域发展不均衡:西部区域内部发展差异较大,成渝、西安等核心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 40%,但部分偏远县域渗透率仍不足 15%,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制约市场增长;
供应链风险:西部区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虽有提升,但高端零部件(如半导体芯片、智能座舱系统)仍依赖东部或进口,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例如,2025 年上半年全球芯片短缺,西部整车企业因芯片供应不足,减产达 5 万辆;
同质化竞争加剧:随着大量车企涌入西部市场,中低端新能源车型出现 “同质化” 趋势,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 “低价竞争” 策略,导致利润空间压缩。例如,西部入门级新能源车型均价从 2024 年的 9.5 万元降至 2025 年的 8.8 万元,降幅达 7.4%,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四、行业启示与课程引导:新能源产业资本运作的重要性
“中国新能源第三极” 的崛起,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通过 “产品定制化、技术创新、生态协同” 抢占区域市场,而 “资本运作” 则是推动企业实现本地化生产、技术研发、生态建设的关键工具。例如,企业可通过 “股权融资、并购重组” 获取资金,用于西部生产基地建设与技术研发;通过 “产业链投资” 整合零部件资源,提升供应链稳定性。
对于新能源企业管理者而言,如何通过 “资本运作” 整合资源、应对市场挑战、实现战略落地,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能源与低碳绿色产业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16516.html)联合国内顶尖新能源产业专家、资本运作专家、投行人士,围绕 “新能源产业投资策略、资本运作模式、并购整合实务、风险管理” 四大核心模块,通过实战案例教学(如车企西部基地投资案例、新能源产业链并购案例)、小组模拟演练、企业实地参访等形式,帮助管理者掌握 “新能源产业资本运作的底层逻辑与实操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