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暑期旅游市场大热 ——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背后的产业逻辑与趋势

随着暑期消费旺季的到来,国内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消费活力从 “城市周边游” 向 “跨省长线游”、从 “传统观光” 向 “体验式消费” 全面渗透。数据显示,2025 年暑期(7-8 月)国内旅游人次预计达 12 亿人次,同比增长 35%;旅游总收入预计突破 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42%,其中避暑游、漂流等季节性业态订单量同比增幅超 200%,经济型酒店入住率普遍维持在 85% 以上,部分热门度假区甚至出现 “一房难求” 的现象。这一热潮并非短期脉冲式增长,而是国内旅游市场 “供需两端协同升级、消费需求分层释放、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反映出居民消费信心的回升,也折射出旅游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品质提升” 转型的深层趋势。从行业专家和市场分析家视角来看,暑期旅游市场的大热,为旅游企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与业态拓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其背后的产业逻辑与未来趋势值得深入剖析。

一、市场热度解析:热门业态与消费特征的全面爆发

暑期旅游市场的 “热”,体现在热门业态的订单激增、消费场景的多元拓展与客群结构的持续分化上,形成 “全链条、多层次” 的消费热潮。

(一)热门业态:避暑游与漂流成 “顶流”,季节性需求集中释放

暑期旅游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是 “高温天气” 催生的季节性需求,其中避暑游与漂流业态成为最大赢家,订单量与消费规模均实现翻倍增长。

  • 避暑游:长线目的地与短途微度假双线火热

在避暑游领域,呈现 “长线跨省游” 与 “短途微度假” 并行的格局。长线市场中,东北长白山、青海青海湖、云南丽江等传统避暑目的地订单量同比增长 180%,部分景区单日接待游客量突破 5 万人次,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40%;这些目的地凭借 “平均气温 22℃以下” 的气候优势,吸引大量家庭客群前往,行程多以 “5-7 天跨省游” 为主,人均消费超 5000 元,涵盖交通、住宿、景区门票、特色餐饮等全链条支出。

短途微度假市场则以 “城市周边避暑地” 为核心,例如北京周边的承德避暑山庄、杭州周边的莫干山、广州周边的清远古龙峡等,订单量同比增长 250%,这类目的地车程多在 2-3 小时内,行程以 “2-3 天周末游” 为主,主打 “山林住宿 + 避暑活动”,人均消费约 2000 元,深受年轻客群与亲子家庭青睐。例如,莫干山某避暑民宿暑期入住率达 98%,推出的 “森林徒步 + 星空露营” 套餐,提前 2 周便已售罄。

  • 漂流业态:体验式消费升温,订单量翻倍增长

作为暑期最受欢迎的体验式业态之一,漂流订单量同比增长 220%,热门漂流景区如河南栾川老君山漂流、浙江桐庐雅鲁漂流、广东清远黄腾峡漂流等,单日接待游客量均超 1 万人次,部分景区需提前 3 天预约才能获得门票。漂流业态的火热,一方面源于其 “清凉解暑 + 互动体验” 的双重属性,契合暑期家庭客群与年轻客群的需求;另一方面,景区通过 “业态升级” 提升吸引力,例如推出 “夜漂流”(搭配灯光秀、音乐演出)、“亲子漂流”(平缓河道 + 安全保障)等特色产品,客单价从 2019 年的 150 元提升至 2025 年的 280 元,消费溢价显著。

(二)配套服务:经济型酒店与特色住宿供需两旺

暑期旅游市场的热度,同步带动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的需求增长,其中经济型酒店凭借 “高性价比 + 便捷性” 成为主流选择,特色住宿(民宿、露营地)则凭借 “个性化体验” 吸引细分客群。

  • 经济型酒店:入住率高企,连锁品牌优势凸显

2025 年暑期,国内经济型酒店(如如家、7 天、汉庭)的平均入住率达 85%,热门旅游城市(如三亚、大理、青岛)的经济型酒店入住率更是突破 90%,部分酒店周末入住率达 100%,需提前 1 周预订。经济型酒店的优势在于 “价格亲民 + 位置便捷”,暑期均价维持在 200-300 元 / 晚,较高端酒店(均价 800 元 / 晚以上)更具性价比,同时多位于景区周边或交通枢纽,满足游客 “便捷出行” 需求。从客群来看,经济型酒店的住客中,学生群体与工薪家庭占比超 70%,他们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同时注重住宿的基础舒适度与安全性。

  • 特色住宿:民宿、露营地差异化竞争,体验溢价显著

特色住宿业态则通过 “个性化体验” 吸引追求品质的客群,民宿与露营地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 150%、180%。民宿领域,热门避暑目的地的精品民宿(如莫干山、大理的网红民宿)均价达 800-1500 元 / 晚,较经济型酒店高 3-5 倍,但凭借 “在地文化体验”(如手工制茶、民俗活动)与 “私域服务”(如专属管家、定制行程),入住率仍维持在 90% 以上;露营地领域,“精致露营” 成为主流,营地推出 “避暑 + 亲子活动” 套餐(如自然教育、户外游戏),人均消费约 500 元 / 晚,较 2019 年的 “基础露营”(人均 200 元 / 晚)提升 150%,客群以亲子家庭为主,占比超 60%。

(三)消费特征:客群分层与需求升级,品质化消费成主流

暑期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呈现 “客群分层明显、需求持续升级、品质化消费主导” 的特点,不同客群的消费偏好与支出结构差异显著。

  • 客群分层:学生、亲子、年轻客群各有侧重

学生群体(含大学生、中小学生)是暑期旅游的重要客群,占比达 35%,他们更偏好 “高性价比、轻体验” 的产品,例如经济型酒店 + 免费景区的组合,人均消费约 1500 元;亲子家庭客群占比 30%,注重 “安全、教育、互动”,偏好避暑游、主题乐园等业态,人均消费超 4000 元,且对住宿的舒适度与配套服务(如儿童设施)要求较高;年轻客群(18-35 岁)占比 25%,追求 “个性化、体验式” 消费,热衷漂流、露营、网红打卡等业态,人均消费约 3000 元,且更愿意为 “特色体验”(如夜漂流、星空露营)支付溢价。

  • 需求升级:从 “打卡式观光” 到 “深度体验”

居民旅游需求已从传统的 “打卡式观光” 向 “深度体验” 升级,暑期旅游市场中,“体验类产品” 订单占比达 65%,较 2019 年提升 30 个百分点。例如,游客在长白山不再仅满足于 “看天池”,而是选择 “森林徒步 + 温泉疗养 + 民俗体验” 的组合行程;在云南丽江,“纳西族手工造纸 + 玉龙雪山徒步” 的深度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 200%,客单价超 6000 元,较传统观光游高 50%。这种需求升级,推动旅游企业从 “卖门票” 向 “卖服务、卖体验” 转型,产业链价值不断延伸。

二、热度背后的核心逻辑:供需、政策与消费信心的三重驱动

暑期旅游市场的大热,并非偶然,而是 “供给端业态创新、需求端消费释放、政策端环境优化” 三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共同构建了市场繁荣的基础。

(一)供给端:业态创新与服务升级,满足多元化需求

旅游企业在供给端的 “业态创新” 与 “服务升级”,是承接暑期旺盛需求的关键,通过差异化产品与精细化服务,覆盖不同客群的需求。

  • 业态创新:传统景区与新兴业态协同发力

传统景区通过 “内容升级” 焕发新活力,例如故宫推出 “暑期夜场 + 沉浸式展览”,订单量同比增长 120%;黄山推出 “避暑索道 + 山顶露营” 套餐,将单一观光转化为 “多业态体验”,客单价提升 40%。新兴业态则通过 “场景创新” 抢占市场,例如 “城市漂流”(如北京温榆河漂流、上海淀山湖漂流)将漂流业态引入城市周边,解决 “长途出行不便” 的痛点,订单量同比增长 300%;“避暑研学” 产品(如中科院天文台研学、自然保护区科考)结合 “教育 + 避暑”,吸引大量亲子家庭,人均消费超 8000 元,成为高端市场的新增长点。

  • 服务升级:数字化与人性化提升体验

旅游企业的服务升级体现在 “数字化便捷性” 与 “人性化细节” 两方面。在数字化方面,景区普遍推出 “线上预约、刷脸入园、智能导览” 服务,例如长白山景区通过 “智能预约系统” 实现游客分流,减少排队时间 50%;经济型酒店通过 “自助入住机、智能门锁” 提升办理效率,平均入住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在人性化方面,景区增设 “避暑休息区、免费饮水点”,部分漂流景区提供 “免费储物柜、热水淋浴”;酒店推出 “亲子托管服务、延时退房”,提升客群满意度,例如如家酒店的 “暑期亲子托管” 服务,使亲子家庭复购率提升 25%。

(二)需求端:消费信心回升与积蓄需求释放

国内居民消费信心的持续回升,以及疫情后积蓄需求的集中释放,为暑期旅游市场提供了强劲的需求支撑。

  • 消费信心回升:收入增长与政策刺激双重推动

2025 年上半年,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6.5%,消费信心指数回升至 105.2(2024 年同期为 98.5),居民对旅游等可选消费的意愿显著增强。同时,多地政府推出 “旅游消费券” 刺激需求,例如浙江省发放 10 亿元暑期旅游消费券,覆盖住宿、景区、餐饮等领域,带动消费券核销金额超 30 亿元,间接拉动旅游消费超 100 亿元;广东省推出 “高铁 + 旅游” 优惠套餐,凭高铁票可享受景区门票半价,吸引超 500 万人次参与。

  • 积蓄需求释放:暑期成 “补偿性旅游” 窗口

疫情期间积累的 “补偿性旅游” 需求,在暑期集中释放,尤其是家庭客群与学生群体。数据显示,2025 年暑期,亲子家庭的 “跨省长线游” 订单占比达 60%,较 2019 年提升 25 个百分点,许多家庭选择 “弥补疫情期间未完成的亲子旅行”;学生群体的 “毕业旅行” 订单量同比增长 280%,高考后、大学毕业后的 “毕业游” 成为暑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行程多以 “5-10 天长线游” 为主,覆盖国内热门目的地。

(三)政策端:优化监管与基础设施完善,保障市场有序运行

政府部门在政策端的 “优化监管” 与 “基础设施完善”,为暑期旅游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减少了消费者的出行顾虑。

  • 优化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消费信任

文旅部门加强暑期旅游市场监管,重点整治 “不合理低价游、虚假宣传、宰客” 等问题,通过 “线上投诉平台 + 线下巡查” 快速处理消费纠纷,2025 年暑期旅游投诉率同比下降 40%。例如,云南省对旅游购物店实行 “明码标价” 监管,杜绝 “强制购物”;浙江省建立 “旅游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失信企业进行公示与处罚,提升市场透明度,增强消费者信任。

  •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与景区承载能力提升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了游客的出行门槛。2025 年暑期,高铁新增 “旅游专线”(如北京至长白山、广州至张家界),运行时间缩短 30%,带动沿线目的地旅游人次增长 50%;高速公路服务区升级 “旅游服务功能”,增设 “旅游咨询台、特色商品售卖区”,提升出行体验。同时,景区通过 “扩容提质” 提升承载能力,例如黄山景区新增观光索道,单日接待能力从 3 万人次提升至 5 万人次;漂流景区优化 “河道安全设施”,增加救生人员配置,降低安全风险。

三、行业趋势与挑战:从 “短期火热” 到 “长期可持续”

尽管暑期旅游市场表现亮眼,但行业仍面临 “季节性依赖、同质化竞争、可持续发展” 等挑战,未来需向 “业态多元化、服务品质化、运营精细化” 转型,实现从 “短期火热” 到 “长期可持续” 的跨越。

(一)当前挑战:三大问题制约市场长期增长

  • 季节性依赖:淡季旺季差异显著,资源利用率低

旅游市场的 “季节性依赖” 问题在暑期尤为突出,热门业态(如避暑游、漂流)在冬季订单量骤降,景区与酒店的设施设备在淡季大量闲置,资源利用率不足 40%。例如,北方漂流景区仅在 6-8 月运营,其余时间处于停业状态,投资回报周期长;避暑目的地的酒店在冬季入住率不足 30%,经营压力较大。

  • 同质化竞争:产品复制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部分旅游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许多漂流景区仅提供 “单一河道漂流”,缺乏特色体验,导致 “价格战” 频发,部分景区门票价格从 280 元降至 150 元,利润空间被压缩;民宿领域,大量 “网红民宿” 复制 “ins 风” 装修,缺乏在地文化特色,难以形成长期吸引力,客群流失率较高。

  • 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游客体验的平衡

热门目的地的 “过度旅游” 问题逐渐显现,生态保护与游客体验的矛盾加剧。例如,长白山景区单日接待游客量突破 5 万人次,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导致部分区域植被破坏、垃圾增多;部分漂流景区因游客过多,河道拥堵,平均漂流时间从 3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游客体验下降,投诉率上升。

(二)未来趋势:三大方向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 趋势一:业态多元化,突破季节性限制

旅游企业将通过 “业态融合” 突破季节性限制,实现 “四季运营”。例如,避暑目的地在冬季推出 “冰雪旅游” 产品(如长白山滑雪、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 “避暑游” 与 “冰雪游” 结合,平衡淡旺季需求;漂流景区在非旺季改造为 “徒步栈道 + 生态科普基地”,拓展运营场景。同时,“全年性业态”(如主题乐园、文化体验)将成为发展重点,例如迪士尼、环球影城等主题乐园,通过 “四季主题活动” 吸引游客,减少季节性波动。

  • 趋势二:品质化升级,打造核心竞争力

旅游产业将从 “规模扩张” 向 “品质提升” 转型,通过 “差异化产品、精细化服务、品牌化运营” 打造核心竞争力。在产品层面,企业将深入挖掘 “在地文化”,推出 “文化 + 旅游” 产品(如非遗体验、民俗研学),避免同质化;在服务层面,通过 “数字化工具 + 人性化细节” 提升体验,例如推出 “定制化行程”“专属管家服务”;在品牌层面,头部企业将通过 “连锁化扩张 + IP 化运营” 提升影响力,例如如家酒店的 “亲子品牌”、莫干山的 “民宿集群品牌”,增强消费者认知与信任。

  • 趋势三:可持续发展,平衡生态与体验

旅游企业将更加注重 “可持续发展”,通过 “限流管控、生态保护、绿色运营” 平衡生态与游客体验。例如,景区将通过 “预约制” 控制单日游客量,确保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漂流景区采用 “生态河道治理” 技术,减少垃圾污染;酒店推行 “绿色住宿”(如节能设备、可降解用品),降低环境影响。同时,“生态旅游”“低碳旅游” 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吸引环保意识较强的客群。

四、文化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的价值: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

暑期旅游市场的大热,凸显出 “文化 + 旅游” 融合的巨大潜力,而文化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将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通过文化创新,旅游企业可挖掘在地文化价值,打造差异化产品(如非遗体验、民俗研学);通过资本运作,企业可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实现业态升级与品牌扩张(如并购优质景区、投资新兴业态)。例如,华侨城通过 “文化 IP + 旅游景区” 的模式,打造欢乐谷、世界之窗等知名品牌;复星旅文通过收购 Club Med,实现全球化布局,这些案例均印证了文化创新与资本运作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

对于希望在旅游、文化等领域实现创新升级与资本布局的企业而言,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战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深入了解文化产业创新路径、旅游资本运作策略、业态融合技巧,可关注文化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www.bjs.org.cn/cc/16516/718.html )。该课程由文化产业专家、旅游行业高管、资本运作顾问联合授课,涵盖文化 IP 打造、旅游业态创新、文旅项目投融资、并购整合实务等核心内容,结合暑期旅游市场的实战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行业机遇,制定科学的创新与资本战略.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