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告
  • 代码 简称 发行价 上市日
  • 920029 开发科技 30.38 2025-03-28
  • 920108 宏海科技 5.57 2025-02-06
  • 920116 星图测控 6.92 2025-01-02
  • 920082 方正阀门 3.51 2024-12-26
  • 920106 林泰新材 19.82 2024-12-18
  • 920098 科隆新材 14 2024-12-05
  • 920128 胜业电气 9.12 2024-11-29
  • 920060 万源通 11.16 2024-11-19
  • 920111 聚星科技 6.25 2024-11-11
  • 920066 科拜尔 13.31 2024-10-31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新趋势:从 “买规模” 到 “抢技术”,核心技术成竞逐焦点

发布日期:2025-09-01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下,A 股并购重组市场正经历深刻转型。过去以 “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 为核心目标的 “规模导向型” 并购逐渐退潮,以 “获取核心技术、突破研发瓶颈、构建竞争壁垒” 为核心的 “技术导向型” 并购成为主流。2025 年以来,这一趋势愈发显著 —— 湖南南新制药拟以不超 4.8 亿元收购未来医药旗下 “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Ⅰ)” 相关资产及知识产权,上海飞凯材料、山东步长制药等企业年内多次开展技术并购…… 据 Wind 资讯数据统计,截至 2025 年 9 月,年内 A 股市场已有 21 单并购重组项目的交易标的涉及核心技术(含知识产权、专利、专业技术),交易金额合计达 25.69 亿元,较 2024 年同期(14 单)同比增长 50%,其中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领域成为技术并购的 “主战场”,合计占比超 60%。这种战略重心的转变,不仅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与创新需求的主动选择,更深刻重塑着产业资源配置格局,推动中国产业生态向 “技术密集型” 高质量发展转型。

一、趋势凸显:技术导向型并购的核心特征与行业分布

当前 A 股市场的技术导向型并购,已从 “零星个案” 发展为 “行业共性”,呈现出 “标的聚焦核心技术、行业集中度高、交易目的明确” 三大特征,且在不同行业形成差异化的并购逻辑。

(一)核心特征:技术独占性与战略互补性成关键

技术导向型并购的核心诉求,在于获取 “具备独占性、能快速填补企业技术短板” 的核心资产,而非简单的规模叠加,具体表现为两大特征:

  • 标的聚焦高壁垒技术:交易标的多为 “专利组合、专有技术、核心算法、生产工艺” 等具备高壁垒的无形资产。例如,湖南南新制药收购的 “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Ⅰ)” 相关资产,包含 3 项发明专利与 1 项生产工艺技术,该技术在 “微量元素精准配比、稳定性控制” 上具备行业领先性,可快速填补南新制药在肠外营养制剂领域的技术空白;步长制药 3 月收购的 “安宫牛黄丸药品生产技术”,包含传统炮制工艺与质量控制专利,是中药领域的稀缺技术资源,收购后直接提升其在高端中药市场的竞争力;

  • 交易目的聚焦战略互补:企业开展技术并购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技术 - 业务 - 市场” 的协同互补,而非短期财务收益。例如,上海洗霸科技拟收购有研稀土 “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含专利、专有技术及设备),核心目的是将硫化锂技术与自身水处理业务结合,拓展新能源领域的 “锂资源回收 + 水处理” 一体化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飞凯材料年内两次技术并购,分别聚焦 “半导体光刻胶专利” 与 “显示面板封装技术”,均围绕其 “电子化学材料” 核心业务展开,通过技术整合完善产业链布局。

(二)行业分布:生物医药与信息技术成 “主战场”

从行业分布来看,技术导向型并购高度集中于 “技术迭代快、研发周期长、资本投入大” 的领域,生物医药与信息技术两大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 生物医药领域:6 单交易占比近三成,聚焦创新药与高端工艺:2025 年以来,生物医药领域已完成 6 单技术并购,占年内总量的 28.6%,交易标的涵盖 “创新药专利、中药炮制技术、医疗器械核心算法”。除南新制药、步长制药的案例外,某生物制药企业还以 3.2 亿元收购海外生物科技公司的 “CAR-T 细胞治疗专利”,快速切入细胞治疗赛道,较自主研发缩短 3-5 年周期;这类并购的核心逻辑在于,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平均 10 年以上)、失败率高(Ⅲ 期临床试验失败率超 40%),通过并购获取成熟技术,可显著降低研发风险与时间成本;

  • 信息技术领域:4 单交易领跑,聚焦半导体与 AI 算法:信息技术领域年内完成 4 单技术并购,交易标的集中于 “半导体材料专利、AI 训练算法、工业软件源代码”。例如,某半导体企业以 5.8 亿元收购国内某高校的 “12 英寸硅片抛光技术专利组合”,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国产硅片良品率从 85% 提升至 92%;某 AI 企业收购初创公司的 “多模态大模型微调算法”,显著提升模型在垂直行业(如金融、医疗)的应用精度,客户复购率提升 25%;这类并购的核心逻辑在于,信息技术行业技术迭代快(摩尔定律下芯片技术每 18-24 个月更新一代),企业需通过并购快速跟上技术浪潮,避免被行业淘汰。

此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并购也逐步升温。例如,某新能源企业收购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专利”,某高端装备企业收购 “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技术”,均体现出 “以技术并购补短板、强优势” 的战略思路。

二、趋势动因:从企业需求到产业变革的多重驱动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从 “买规模” 到 “抢技术” 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 “企业竞争加剧、技术研发壁垒提升、全球产业链重构、资本市场导向优化” 四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形成了推动技术并购的强大合力。

(一)企业竞争:从 “规模红利” 到 “技术红利” 的转型

随着国内市场从 “增量竞争” 进入 “存量竞争”,单纯依靠 “扩大产能、低价抢占市场” 的规模红利逐渐消失,企业需通过技术优势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 传统行业:技术升级迫在眉睫:对于传统制造业、医药等行业,环保政策趋严、消费需求升级倒逼企业技术迭代。例如,中药企业面临 “经典名方二次开发、现代化生产工艺升级” 的需求,步长制药通过收购 “安宫牛黄丸生产技术”“中药二至调经优化方技术”,快速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契合行业发展趋势;化工企业面临 “绿色生产、循环经济” 的要求,某化工企业收购 “废水处理专利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降低环保成本的同时开拓新业务;

  • 新兴行业:技术壁垒决定生存:在半导体、AI、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技术壁垒直接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例如,半导体行业 “卡脖子” 技术依赖进口,国内企业通过并购获取专利,可快速突破技术封锁;AI 行业算法迭代快,小型企业难以承担持续研发投入,通过并购获取成熟算法成为中小 AI 企业的重要生存策略。

(二)研发环境:高投入、长周期倒逼 “并购补位”

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往往面临 “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 的挑战,而并购成为企业 “以资本换时间、以成本换风险” 的高效选择:

  • 研发投入门槛高: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一款创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超 10 亿美元,而通过并购获取处于临床后期的药物专利,成本可降低 30%-50%;半导体行业一条 12 英寸芯片生产线投资超 50 亿美元,而收购具备成熟技术的企业,可避免重复建设,快速切入市场;

  • 研发周期长:自主研发一项核心技术平均需要 3-5 年,而并购可将这一周期缩短至 6-12 个月。例如,某汽车电子企业自主研发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芯片” 需 4 年,而通过收购某初创公司的芯片专利,仅用 1 年就实现产品量产,抢占市场先机;

  • 研发风险高:自主研发存在 “技术路线错误、研发失败” 等风险,而并购的技术标的多为 “已验证、有应用场景” 的成熟技术,风险显著降低。例如,某医疗器械企业收购的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已完成临床验证,收购后仅需进行产品化适配,成功率远高于自主研发。

(三)全球格局:产业链重构下的 “技术安全” 诉求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地缘政治影响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对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的诉求显著提升,技术并购成为保障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手段:

  • 规避外部技术封锁:部分高端技术领域面临国外出口限制,企业通过并购国内或友好国家的技术资产,可避免 “卡脖子” 风险。例如,某半导体材料企业收购俄罗斯某公司的 “光刻胶单体合成专利”,替代进口技术,保障供应链稳定;

  • 构建本土技术生态: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并购,整合本土技术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协同。例如,某新能源车企收购国内电池材料企业的 “磷酸铁锂专利”,与自身电池生产业务协同,形成 “材料 - 电芯 - 整车” 的技术闭环,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四)资本导向:资本市场对 “技术价值” 的认可提升

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与政策导向,也在推动企业转向技术并购:

  • 估值溢价向技术倾斜:当前资本市场对 “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 给予更高估值溢价,例如,具备专利组合的生物医药企业市盈率平均达 60 倍,高于行业平均的 45 倍;这种估值差异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并购提升资产质量与估值水平;

  • 政策支持技术并购:监管层鼓励 “围绕主业、服务创新” 的技术并购,简化相关审核流程,例如,科创板企业开展技术并购可享受 “快速审核通道”,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积极性。

三、趋势影响:重塑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生态

技术导向型并购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企业的发展路径,更对产业结构优化、创新生态构建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中国产业从 “规模驱动” 向 “创新驱动” 转型。

(一)对企业:从 “短期盈利” 到 “长期价值” 的提升

技术并购为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短期技术补充,更是长期竞争力的重构:

  • 快速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企业可跳过 “基础研发 - 技术验证” 阶段,直接进入 “产品化 - 市场化” 环节,实现技术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例如,步长制药通过收购中药技术,快速丰富高端中药产品线,2025 年上半年高端中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35%,毛利率提升 8 个百分点;

  • 构建技术壁垒:收购的专利、专有技术具备排他性,可帮助企业构建竞争壁垒,抵御竞争对手冲击。例如,某 AI 企业收购的 “多模态算法” 申请了全球专利,在金融 AI 领域形成技术垄断,市场份额从 15% 提升至 28%;

  • 拓展业务边界:技术并购可帮助企业切入新赛道,实现业务多元化。例如,上海洗霸通过收购硫化锂技术,从传统水处理业务拓展至新能源锂资源回收领域,2025 年新业务收入占比达 12%,成为新的增长极。

(二)对产业:从 “资源分散” 到 “技术集聚” 的优化

技术导向型并购推动产业资源向技术密集型企业集中,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

  • 传统产业升级:技术并购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技术,推动其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转型。例如,某传统化工企业收购 “绿色催化技术”,实现化工产品生产的 “零排放”,带动行业环保标准提升;某纺织企业收购 “智能纺织设备专利”,推动生产线自动化率从 60% 提升至 90%,行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 20%;

  • 新兴产业壮大:技术并购加速新兴产业的技术整合与规模化发展。例如,半导体领域通过技术并购,国内企业在 “硅片、光刻胶” 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差距缩小,2025 年国内半导体材料自给率从 30% 提升至 38%;生物医药领域通过技术并购,创新药上市周期缩短,2025 年国内获批的 1 类新药中,35% 涉及技术并购,较 2020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

  • 创新生态协同:技术并购促进不同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融合,催生新的创新成果。例如,某汽车企业收购 AI 算法公司后,将汽车工程技术与 AI 算法结合,开发出 “更精准的自动驾驶系统”,并与其他车企共享部分非核心专利,推动行业整体创新。

四、未来展望:技术并购的深化方向与潜在挑战

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导向型并购将进一步深化,但同时也面临 “技术估值难、整合风险高、专利纠纷” 等挑战,企业需理性布局,方能实现并购价值最大化。

(一)深化方向:细分领域渗透与全球化布局

未来技术并购将呈现两大趋势:

  • 向更高壁垒细分领域渗透:从当前的 “创新药、半导体” 等主流赛道,向 “高端材料、精密仪器、工业软件算法” 等更高技术壁垒的细分领域延伸。例如,某高端装备企业收购 “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专利”,某电子企业收购 “量子点显示材料技术”,这些领域技术壁垒更高、市场空间更精准,将成为技术并购的新焦点;

  • 全球化技术整合加速:国内企业将更多参与全球技术并购,收购海外具备先进技术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在 “欧洲、日本、东南亚” 等技术密集型地区。例如,某新能源企业收购德国某公司的 “固态电池电解质专利”,某医疗设备企业收购日本某公司的 “内窥镜核心部件技术”,通过全球化技术整合,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二)潜在挑战:估值、整合与合规风险

技术并购并非 “零风险”,企业需警惕三大挑战:

  • 技术估值难度大:核心技术(尤其是专利、算法)的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易出现 “估值过高” 风险。例如,某企业以 4 亿元收购的 “AI 图像识别专利”,后续发现技术落地难度远超预期,最终计提减值 2.5 亿元;

  • 技术整合风险高:收购的技术需与企业现有业务、研发体系融合,若整合不当,易导致 “技术闲置”。例如,某半导体企业收购的 “光刻胶技术”,因与自身生产线不兼容,闲置 1 年后才完成适配,错失市场机会;

  • 专利合规风险:部分技术可能存在 “专利侵权、权属纠纷”,若尽职调查不到位,易引发法律风险。例如,某企业收购的 “医疗器械专利”,后续被第三方起诉侵权,不仅需支付赔偿金,还需停止相关产品生产,损失惨重。

五、结语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从 “买规模” 到 “抢技术” 的转型,是中国经济从 “高速增长” 向 “高质量发展” 的微观缩影。在这一趋势下,企业需将技术并购纳入长期战略,通过精准筛选标的、科学估值、高效整合,实现 “技术 - 资本 - 业务” 的协同;同时,监管层需进一步完善技术并购的配套政策,规范技术估值与专利合规,推动技术并购健康发展,为中国产业创新与升级注入持续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