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2025陆家嘴论坛盛大举行,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会上透露,将着重提升制度的包容性与适应性,以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重要突破口,充分释放科创板“试验田”的活力,加速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 + 6”政策组合拳。此轮改革将全面统筹投融资综合改革与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全力打造更适配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环境。
在六项改革举措中,扩大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这一政策备受瞩目,它将为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的企业打开上市融资的新通道。
为何要推进这一改革,扩大第五套标准的适用范畴呢?
目前,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有着明确要求,企业预计市值需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要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且市场空间广阔,同时需取得阶段性成果。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要求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批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则要具备显著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但现实情况是,当前依据第五套标准在科创板上市的20家企业,全部来自生物医药行业。
回顾去年证监会发布的“科八条”,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升制度包容性”,这无疑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埋下了伏笔。
从市场发展态势来看,当下我国科技领域发展迅猛,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不断取得关键性突破。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大对这些行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为投资者创造参与科技创新成果分享的机会,条件已经成熟。
此外,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企业,普遍具有前期投入高、发展周期长但未来前景广阔的特点,市场对这些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融资的需求极为迫切。以商业航天为例,商业火箭行业前期研发耗时漫长,只有进入商业发射阶段,企业才能获得批量订单,进而形成规模收入。而且,我国目前航天运力存在巨大缺口,火箭企业一旦与客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后续的增长前景将十分可观。有市场机构预测,到2027年,我国火箭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数百亿元。
证监会和交易所表示,后续将借鉴生物医药行业适用第五套标准的经验,结合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产业特点,成熟一个领域就推进一个领域的适用标准落地。
针对这一政策,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在受访时表示,这将对金融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能够完善科创板投资与融资相协调的市场功能,为那些在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商业前景良好、持续研发投入但尚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坚实的资本支撑,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构建更有利于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热情和人才的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