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8 日,立讯精密、星环科技两家 A 股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这一动态再次印证了 A 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的热潮正持续升温。从市场数据来看,截至 8 月 18 日,年内港股市场 55 家新上市公司中,有 10 家为 A 股公司,其首发募资额累计约 893.39 亿港元。此外,天岳先进已启动招股流程,另有约 90 家 A 股上市公司正处于筹划发行 H 股的不同阶段,涵盖提交备案资料、递交招股书、等待聆讯等环节。
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谌戈指出,2025 年以来,港股市场呈现整体回暖态势,全球投资人及长线资金的持续流入,推动市场估值与流动性得到显著改善,AH 股价差也随之收窄,这些因素共同提升了港股 IPO 对内地企业,尤其是 A 股上市公司的吸引力。
从流动性指标来看,港交所官网数据显示,2025 年前 7 个月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 2437 亿港元,较 2024 年同期的 1086 亿港元大幅上升 124%,市场活跃度的提升为企业上市后的资本运作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政策层面的便利化措施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港交所方面,继 5 月份开通 “科企” 专线后,8 月 4 日正式生效的 IPO 定价新规对 A+H 发行人的初始自由流通量门槛进行了调整,由原建议中 “占 H 股总数的 10%” 改为 “占 A+H 股总数的 5%”,降低了 A 股公司在港 IPO 的实操难度。中国证监会对境外上市的备案审批速度也显著加快,例如宁德时代的备案用时仅 42 天,吉宏股份为 77 天,两家公司从递表到登陆港股的全过程仅耗时三个多月,高效的审批流程为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便利。
年内已在港上市的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 10 家 A+H 公司中,有 5 家在上市首日市值便超过千亿港元,显示出市场对优质 A 股公司的认可。从行业分布来看,拟赴港上市的 A 股公司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仅涵盖生物医药、电力设备等传统热门领域,还包括新能源、通信、食品饮料等多个赛道。
Wind 资讯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9 日,A+H 股累计已达 161 家,分布在有色金属、医药生物、交通运输等领域。随着更多科技、新经济企业加入港股市场,相关行业在港股的权重将进一步提升,推动港股市场的行业结构持续优化。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部分筹划赴港上市的 A 股公司市值规模可观,多数总市值在 100 亿港元以上,部分行业龙头企业的总市值更超过千亿港元。进入 2025 年 8 月以来,立讯精密、星环科技、卧龙电驱等多家 A 股公司集中递表,均胜电子、万兴科技等也披露了赴港上市计划及最新进展,预示着 A+H 股队伍有望进一步扩容。
除传统的融资需求外,拓展国际化业务已成为 A 股公司赴港上市的重要动力。不少 A 股公司的境外收入占比超过 30%,其在港上市募资的主要用途包括海外产能建设、研发投入及国际市场业务拓展等。例如,均胜电子、露笑科技等公司在公告中明确提及,赴港上市有助于拓展海外市场并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
谌戈分析认为,港股市场拥有大量国际长期资本,且对科技企业的成长性具有较强认同,A 股公司通过在港上市可引入国际化的主权基金、长线基金及高净值投资人,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公司股东结构,还能推动企业完善符合国际化标准的管理和治理结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从年内 A 股公司在港上市的基石投资者阵容来看,涵盖了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及产业资本等。例如,蓝思科技、恒瑞医药的 H 股 IPO 项目吸引了瑞银集团,宁德时代吸引了中东资本科威特投资局,三花智控则获得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国际巨头的青睐。
毕马威中国资本市场合伙人邓浩然建议,有意赴港上市的 A 股上市公司应及早制定总体规划,密切关注两地监管机构的最新政策和指引。在信息披露方面,需特别留意两地财务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及协同安排。
瑞银证券的谌戈则提醒,内地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在赴港上市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合规要求,提前梳理数据合规性并整改潜在问题。同时,考虑到境外投资人的引入,需审视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业务运营是否涉及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的限制或禁止领域。
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可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强化当地金融服务业,包括提升股市流动性、吸引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加强对内地企业 “走出去” 的支援,以及完善家族办公室生态圈等,以持续增强港股市场对内地企业的吸引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