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资本 “双轮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加速引擎

发布日期:2025-08-19


低空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在政策持续加码与资本积极涌入的双重作用下,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近期,江苏、贵州、四川、广东、云南等多地密集出台支持政策,从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到产业集聚等多维度布局,与中央层面的战略规划形成呼应。与此同时,一级市场对低空经济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投融资案例数量与金额均创历史新高,政策与资本的 “双轮驱动” 正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

一、政策协同:中央与地方的立体化支持体系

中国低空经济的政策支持呈现出 “顶层设计引领、地方精准落地” 的鲜明特征。中央层面通过战略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2024 年《关于发展低空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7 年建成低空经济发展示范省(区、市),形成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到 2035 年,低空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这一规划为地方政策制定提供了根本遵循,引导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向低空经济赛道集中。

地方政府则结合区域禀赋推出差异化政策,形成 “多点开花” 的布局态势。8 月 14 日,云南省发布《支持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高原特色场景,提出对无人机企业开放海拔 3000 米以上的免费测试空域,并设立 10 亿元产业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突破;江苏省则依托制造业优势,在苏州、南京建设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基地,对入驻企业给予最高 5000 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广东省凭借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优势,推动 “无人机物流跨省通” 试点,实现珠三角与港澳地区的低空资源联动。

这种政策协同产生了显著的乘数效应。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指出,地方政策的切入点日益多元化,从单纯的资金补贴转向技术测试、场景开放、生态构建等全链条支持,有助于打通低空经济的商业闭环。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进一步分析,不同层级政策的有效配合,为构建 “安全可控、包容审慎” 的低空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为创新留足了空间。

二、资本热潮:一级市场的 “投早投小” 与赛道聚焦

政策红利的释放点燃了资本市场对低空经济的投资热情。IT 桔子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 18 日,年内低空经济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例 160 起,已超过 2024 年全年的 154 起;涉及金额达 115.94 亿元,平均单笔融资 0.72 亿元。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考虑到部分未披露金额的案例,实际流入低空经济的资本规模应高于统计数据,预计全年将突破 200 亿元。

从投资结构看,资本呈现出 “聚焦细分赛道、偏好早期布局” 的特点。在细分领域中,应用场景创新、低空飞行器制造、无人机反制技术最受青睐。应用场景创新领域融资案例达 58 起,占比 36%,涉及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城市空中交通(UAM)等;低空飞行器制造领域融资 42 起,占比 26%,聚焦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工业级无人机的研发与量产;无人机反制等安全领域融资 23 起,占比 14%,反映出资本对低空经济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视。

投资轮次上,早期投资占比超五成。其中,天使轮融资 40 起(25%),Pre-A 轮至 A + 轮融资 53 起(33.13%),合计占比 58.13%。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认为,这种 “投早、投小” 的特点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既能为初创企业提供生存土壤,培育产业生态,又能让投资方在行业爆发初期抢占先机,获取长期超额回报。例如,专注于城市无人机物流的 “速飞科技” 在天使轮获得红杉资本领投的 1.2 亿元融资,仅半年后就因与京东物流达成合作而估值翻倍。

三、产业成长:市场规模与企业数量的双增长

在政策与资本的共同推动下,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与经营主体数量实现同步扩张。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我国现存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 8.4 万家,较 2024 年初增长 45%;其中,2025 年新增注册企业 1.2 万余家,平均每天诞生约 33 家,反映出市场对低空经济前景的高度看好。

从市场规模看,低空经济正从 “千亿级” 向 “万亿级” 跨越。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测算,2024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约 8300 亿元,2025 年有望突破 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44.6%。细分领域中,低空物流增速最快,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达 1500 亿元,较 2024 年增长 67%;低空文旅与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规模分别达 800 亿元和 600 亿元,增速均超 50%。

企业结构呈现 “梯队化发展” 特征。头部企业如亿航智能、极飞科技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加速技术迭代,亿航智能的 EH216-S 无人驾驶航空器已获得全球首张适航证,2025 年订单量突破 1000 架;腰部企业如顺丰旗下的丰翼科技、京东物流的无人机事业部,依托母公司资源拓展应用场景,丰翼科技在全国运营的无人机配送站点已超 500 个;大量初创企业则聚焦细分赛道,如 “云空智联” 专注于低空通信网络建设,“天枢无人机” 深耕电力巡检场景,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生态。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表示,低空经济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标志着全产业链生态体系逐步完善。随着低空文旅、无人机外卖等消费场景的加速普及,叠加制造业升级带来的设备需求,未来 3-5 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形成 “核心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 的产业格局。

四、趋势展望:从 “政策驱动” 到 “价值创造” 的转型

低空经济在政策与资本的推动下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未来仍需跨越 “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安全管理” 三道关卡。技术层面,eVTOL 的续航能力、无人机的自主避障系统仍需突破;成本层面,工业级无人机的单价需从目前的 20 万元降至 5 万元以下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安全层面,低空交通管理系统的兼容性与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升。

政策与资本的支持方向也将随之调整。政策端可能从 “普惠性补贴” 转向 “竞争性支持”,重点扶持技术领先、场景落地能力强的企业;资本端则可能从 “广撒网” 转向 “精准投”,聚焦具备商业化潜力的细分赛道。预计到 2026 年,低空经济的投资轮次将向 B 轮、C 轮延伸,行业整合加速,头部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升。

总体而言,政策与资本的 “双轮驱动” 为低空经济奠定了发展基础,但产业的长期繁荣最终依赖于商业价值的实现。当低空经济从 “政策红利驱动” 转向 “场景价值驱动”,从 “资本投入期” 进入 “利润创造期”,才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