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脑机接口作为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正凭借其巨大的技术潜力与市场价值,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赛道之一,同时也吸引着资本市场的加速流入,推动整个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政策密集加码,构建脑机接口发展顶层设计与地方协同格局
国家层面对于脑机接口领域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国务院对外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等技术的融合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将脑机接口纳入 “人工智能 +” 的重要发展范畴,从国家战略高度为技术融合与产品创新指明了方向。
进入 2025 年,脑机接口更是多次出现在国家及地方的重点工作部署中,政策落地节奏明显加快。7 月 30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一专项政策的出台,进一步细化了产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为脑机接口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框架。而在 3 月份,国家医疗保障局编制印发的《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则为脑机接口新技术价格单独立项提供了政策依据,有效解决了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商业化落地过程中的价格机制痛点,为技术在医疗场景的推广扫清了关键障碍。
在地方层面,各省市也纷纷将脑机接口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与国家政策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浙江、山东、湖北、河南、四川等多地通过出台专项新政、举办高端论坛、搭建产业平台等多种方式,加码布局脑机接口领域。以河南为例,8 月 23 日至 24 日,2025 河南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在安阳内黄成功举行,论坛汇聚了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与科研机构力量,围绕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生态构建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成为地方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也彰显了地方层面对于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与积极行动。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脑机接口作为未来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我国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核心赛道。顶层设计与地方政策对该领域的频繁关注,并非偶然,而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不仅为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更有助于引导社会各路资本积极布局这一新赛道,为技术突破与产业成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
二、资本加速流入,医疗健康成核心聚焦领域
政策的持续利好与产业的巨大潜力,共同推动资本市场对脑机接口领域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资本流入速度呈现出加速态势。从具体数据来看,IT 桔子(北京岁月桔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统计显示,截至 8 月 27 日,2025 年年内脑机接口领域已发生投融资事件 13 起,涉及金额共计 9.23 亿元;而在 2024 年全年,该领域的投融资事件仅为 6 起,金额共计 2.01 亿元。通过数据对比不难发现,2025 年以来,脑机接口领域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同比增长超过 116%,金额同比增长更是达到 359%,资本对这一领域的青睐程度可见一斑。
从投融资事件的领域分布来看,医疗健康成为资本聚焦的核心方向。在 2025 年已发生的 13 起投融资事件中,有 9 起与医疗健康相关,占比超过 69%;1 起与人工智能相关,其余 3 起则涉及算法优化、硬件开发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这一分布特征与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属性密切相关,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康复医疗、辅助诊疗等医疗健康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医疗手段难以应对的临床需求,因此被行业内受访专家普遍视为未来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多位行业专家表示,脑机接口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为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更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临床验证的推进,脑机接口医疗产品有望覆盖更多疾病类型与患者群体,市场规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也是资本纷纷涌入该细分领域的核心原因所在。
三、产业呈现多维度发展特征,民营企业成重要推动力量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我国脑机接口领域正呈现出技术、应用、企业生态多维度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整体活力不断提升。
在技术层面,脑机接口技术迭代速度明显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从上游的电极材料、芯片制造,到中游的信号处理算法、设备研发,再到下游的应用场景落地,各环节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技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高密度电极、无线传输、信号解码算法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脑机接口产品的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应用场景层面,脑机接口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部分较为成熟的消费级产品已经进入市场。除了医疗健康这一核心应用领域外,脑机接口技术在游戏娱乐、教育培训、智能家居等消费领域的应用探索也在逐步推进。例如,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专注力训练设备、游戏交互设备等消费级产品已开始面向市场推广,虽然目前市场规模相对有限,但随着技术成熟度与消费者接受度的提升,消费级应用市场有望成为脑机接口产业新的增长极。
在企业生态层面,我国脑机接口领域的企业活跃度持续提高,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脑机接口产业联盟于 8 月份发布的《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2025 年)》指出,我国脑机接口企业总量已突破 200 家,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全国 25 个省份,形成了较为分散但充满活力的产业布局。从资本市场维度来看,同花顺 iFinD 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27 日,脑机接口概念下的 A 股上市公司已有 42 家,这些上市公司通过自身业务布局或投资合作等方式,深度参与到脑机接口产业发展之中,成为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对当前脑机接口领域的企业类型进行了精准划分。他表示,目前该领域的企业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技术策源型、场景落地型、生态赋能型。技术策源型企业主要聚焦于核心技术研发,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场景落地型企业则专注于特定应用场景的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推动技术商业化落地;生态赋能型企业则通过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等方式,为整个产业生态的构建提供支持。这三类企业各司其职、相互协同,共同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加速了技术商业化的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在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凭借其较高的技术敏捷性和较强的场景创造力,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成为这条赛道上 “小而快” 的突击队。民营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研发方向与产品策略,在细分应用场景的突破上往往能够率先取得进展,为整个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产业价值凸显,未来发展需多方协同发力
作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前沿技术,脑机接口领域的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相关产业正孕育着颠覆性突破。从社会效益来看,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帮助失语患者实现语言交流、帮助失明患者重建视觉感知,为众多残障人士与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对提高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效益来看,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增长,包括材料、芯片、算法、设备制造、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都将受益于这一产业的崛起。同时,脑机接口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还将催生新的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有望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消费升级的新引擎。
面对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为进一步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主管部门、投资方、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协同发力,从多个维度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生态。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对脑机接口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专业见解。他表示,各方应在构建 “基础研究 — 技术开发 — 成果转化 — 规模应用” 全链条协同机制的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攻关脑机接口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当前,高密度柔性电极、无线供能与传输、高精度信号解码算法等技术环节仍存在瓶颈,需要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壁垒,从而促进脑机接口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搭建开放式的脑机接口生态平台也至关重要。通过生态平台的搭建,能够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方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促进技术交流、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同时,还应积极推动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跨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借助多技术融合的优势,进一步孵化智能假肢、脑控机器人、神经反馈治疗设备等新产品、新业态,拓展产业应用边界,挖掘产业发展潜力。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