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互联网巨头频频做 LP,释放了什么信号?

发布日期:2025-08-29

2025 年以来,腾讯、阿里、京东、美团、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在一级市场的活跃表现,吸引了整个创投领域的目光。这些巨头纷纷以 LP(有限合伙人)的身份频繁出手,掀起了新一轮的资本布局浪潮。据执中 Zerone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特定阶段,阿里年内已进行 9 次投资动作,腾讯出手 5 次,美团、字节跳动、京东也积极投身其中,且相较于 2024 年,出手次数均呈现出显著的提升态势。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市场逻辑与战略意图。

一、市场环境回暖,为巨头入场创造条件

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一级市场募资环境陷入了深度 “寒冬”。除了国资凭借其特殊的战略使命与雄厚的资金实力仍保持一定活跃度外,包括产业 LP 在内的市场化资金大多选择撤离市场或处于持续观望状态。彼时,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投资项目的风险溢价显著上升,使得众多投资者对一级市场望而却步。

然而,进入 2025 年,市场环境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政策层面的 “松绑” 为创投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例如部分监管政策的适度调整,放宽了对特定行业投资的限制,降低了投资准入门槛,为资本流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也重构了创投市场的价值逻辑。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大模型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拓展,催生了一系列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创业项目,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这些积极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市场信心逐步回归。投资人出差频次明显增加,这意味着他们正在积极寻找优质投资项目,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项目决策周期也相应缩短,以往冗长复杂的尽职调查与投资决策流程得到简化,投资机构能够更迅速地对有潜力的项目做出投资决策。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互联网巨头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机遇,纷纷选择入场。巨头们的资金注入不仅是对市场环境回暖的积极响应,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繁荣。据执中 Zerone 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一级市场产业资本出资方数量达到 941 家,出资笔数为 1041 笔,出资金额高达 1088 亿元,同比增长 22%。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产业资本整体出资的回暖趋势,而互联网大厂的积极参与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二、产业资本分化,大厂投资逻辑独特

尽管从整体数据来看,产业资本在 2025 年上半年呈现出出资回暖的态势,但深入分析会发现,产业资本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并非所有产业资本都如互联网大厂这般积极活跃,大量产业资本仍在投资决策上保持着谨慎态度。据了解,2025 年仍有不少企业风险投资(CVC)机构未开展任何投资活动。投中嘉川 CV Source 数据也显示,其系统收录的 CVC 中,超过六成在 2025 年迟迟未出手,另有 15% 的 CVC 自 2021 年后便彻底暂停了投资动作。

这种分化现象的背后,是不同主体生存与发展逻辑的显著差异。对于多数上市公司,尤其是业务相对传统的企业而言,它们正面临着严峻的发展瓶颈。在市场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渐下滑。以传统制造业企业为例,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市场需求饱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限的资金需要优先用于维持现有业务的正常运营,包括支付员工工资、采购原材料、偿还债务等。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企业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进转型升级,如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等。因此,这些企业自然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对外投资。此外,传统 CVC 投资风格本就务实保守,注重投资项目的稳健性与短期回报,对于高估值、高风险的项目往往持谨慎态度。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许多新兴行业的创业项目虽然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但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与传统 CVC 的投资理念相悖,进一步导致了它们在投资决策上的保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大厂在一级市场的投资布局表现得极为积极。一方面,互联网大厂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稳定的现金流。以腾讯和阿里为例,腾讯在社交领域占据着绝对的领先地位,其旗下的微信、QQ 等社交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通过广告、游戏、支付等多元化业务模式,持续产生巨额利润。阿里在电商领域的霸主地位同样稳固,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交易规模持续增长,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收入。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 6 月 30 日,腾讯的现金净额达 746 亿元,如此充裕的资金储备为其对外投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业务多元化且生态体系庞大,在当前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投资布局来扩张和完善生态的战略需求显得尤为迫切。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具身智能作为 AI 时代的 “必争之地”,受到了各大互联网巨头的高度关注。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大厂纷纷亲自下场投资相关企业,希望通过投资快速获取新技术、新业务模式以及优秀人才团队,进而完善自身的生态体系。例如,字节跳动通过投资一些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的初创企业,将其先进的算法技术引入到自身的业务中,提升了抖音、今日头条等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内容推荐精准度。

三、与普通产业资本差异显著,大厂布局影响深远

与普通产业资本相比,互联网巨头作为 LP 在投资逻辑和方向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普通产业资本做 LP 时,投资目的通常较为单一,多以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拓展业务协同为主要目标。它们的投资方向往往聚焦于自身所处行业及关联领域,希望通过投资来强化产业链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一家传统汽车制造企业作为 LP 投资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通过股权纽带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确保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和质量提升;或者投资下游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而互联网巨头的投资版图则更加多元化。它们不仅关注与现有业务有直接协同潜力的项目,还积极布局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新兴领域,即使这些领域与当前业务看似关联不大。以腾讯投资晨壹基金为例,腾讯此举意在捕捉并购周期中的整合机遇。晨壹基金在并购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和资源,腾讯通过投资晨壹基金,能够借助其专业能力,拓展自身在相关产业整合方面的可能性,探索新的业务增长路径。这种投资布局方式体现了互联网巨头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和积极探索精神。

从大厂自身战略发展角度来看,无论以何种形式、布局哪个领域,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探索和布局那些可能会颠覆自身巨头地位的新技术、新应用,以便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厂们深知这一技术可能会对现有业务模式产生巨大冲击。通过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企业,大厂们能够提前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动态,及时调整自身业务战略,避免在技术变革浪潮中被淘汰。

从对整个产业生态的影响来看,大厂的投资布局往往具有前瞻性,能够引发行业内的 “跟风效应”。当大厂投资某一新兴领域时,其他企业会纷纷跟进。这种跟风行为促使资本、人才等资源迅速向该领域汇聚,加快了产业发展速度。例如,在共享经济兴起初期,腾讯、阿里等大厂对共享单车企业的投资引发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一时间共享单车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包括自行车制造、维修、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然而,这种跟风效应也可能导致行业短期内出现过热现象,引发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互联网巨头在 2025 年频频以 LP 身份活跃于一级市场,是市场环境变化、自身战略需求以及独特投资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互联网大厂对未来市场竞争的积极应对,也对整个创投市场和产业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其他企业和投资者而言,深入研究互联网巨头的投资行为和逻辑,有助于把握市场趋势,找准投资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