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连续四年亏损、曾因核心客户流失陷入绝境的企业,股价飙升至 1500 元以上超越茅台,成为科创板市值榜首,市场必然陷入狂热与质疑的交织 —— 这正是寒武纪在 2025 年演绎的资本故事。这家由中科院背景加持、天才兄弟掌舵的 AI 芯片企业,既被寄予 “中国英伟达” 的厚望,也被诟病为 “AI 泡沫的典型代表”。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从依赖单一客户到国产替代风口上的爆发,寒武纪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高端芯片产业在机遇与困境中的艰难跋涉。
寒武纪的基因里,刻着 “技术驱动” 的烙印,这源于其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兄弟的学术底色。兄弟二人相差两岁,均以跳级之姿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 当同龄孩子还在为中考冲刺时,他们已踏入顶尖学府的大门,这种 “超前” 特质,日后成为寒武纪技术突破的关键伏笔。博士毕业后,兄弟俩共同进入中科院计算所,陈云霁深耕芯片硬件设计,陈天石专注智能算法研究,两条技术路径的并行,为后来 “AI + 芯片” 的跨界创新埋下伏笔。
2010 年前后,AI 尚属冷门领域,几十万的研究经费都难以申请,兄弟俩提出的 “人工智能与芯片融合” 构想,在当时显得格外超前。幸运的是,中科院计算所的管理层看到了技术潜力,给予了关键支持。历经五年攻关,2015 年,寒武纪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深度学习处理器原型芯片,而彼时英伟达也刚刚启动从图形芯片向 AI 计算的转型 —— 在 AI 芯片的赛道上,寒武纪与全球巨头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需要资本的助推。2016 年,陈天石正式创立寒武纪,陈云霁担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计算所旗下资管公司与科大讯飞成为早期投资方,为企业注入初始动力。同年,谷歌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AI 概念一夜爆红,寒武纪顺势进入融资快车道:A 轮融资吸引阿里巴巴、联想等巨头入局,估值直接跃升至 10 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 AI 芯片独角兽企业;2018 年 B 轮融资后,估值进一步翻倍至 25 亿美元,资本对其技术前景的信心可见一斑。
真正让寒武纪 “出圈” 的,是与华为的合作。2017 年,寒武纪为华为 Mate10 搭载的麒麟 970 芯片提供 NPU(神经网络处理器)技术,这款手机由此成为全球首款搭载独立 AI 芯片的终端产品,寒武纪的名字也随着华为的市场影响力传遍行业。数据显示,2017-2018 年,华为贡献了寒武纪 97%-98% 的营收,单一客户的深度绑定,既让企业快速打开市场,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隐患。
2019 年,华为宣布自研 AI 芯片,终止与寒武纪的合作,这一消息对寒武纪而言如同 “釜底抽薪”。失去核心客户后,企业营收锐减,陷入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面对困局,寒武纪启动战略转型:从聚焦手机终端芯片,转向提供计算集群所需的通用 AI 芯片,推出 “思元” 系列产品;同时切入 “算力基建” 领域,为地方政府建设 AI 算力中心,试图填补营收空白。
更关键的是,寒武纪明确了 “中立芯片供应商” 的定位 —— 只提供算力硬件与技术支持,不涉足 AI 应用开发,避免与客户形成竞争。这一策略精准避开了与华为、百度等兼具芯片研发与应用场景的企业的直接对抗,为其争取到更多合作空间。2020 年 7 月,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突破千亿元,成为 “科创板 AI 芯片第一股”,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缓解了资金压力。
但转型之路并非坦途。2020-2023 年,寒武纪连续四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超 40 亿元,市场对其技术商业化能力的质疑从未停止。直到 2024 年第四季度,随着国产 AI 算力需求的爆发,寒武纪才实现首次盈利;2025 年上半年,企业营收飙升至 28.81 亿元,同比增长 4347.82%,这份 “成绩单” 背后,既是国产替代浪潮的推动,也是企业多年技术积累的释放。
2025 年 7 月至 8 月,寒武纪股价从 520 元飙升至 1500 元以上,超越茅台成为新 “股王”,“寒王” 的称号由此诞生。但股价的狂欢难以掩盖企业面临的深层问题,若不能破解这些困局,“寒王” 的光环恐难持久。
客户依赖与信息不透明的双重风险,始终是悬在寒武纪头顶的利剑。尽管摆脱了对华为的单一依赖,但从公开信息看,其营收又逐渐向国资背景的算力中心与少数互联网企业集中。2025 年 9 月的业绩说明会上,面对投资者关于 “核心客户身份” 的追问,寒武纪始终回避正面回应,这种信息不透明性,既反映出企业对客户关系的谨慎维护,也暴露出其对大客户的依赖仍未根本改善 —— 一旦核心客户调整采购计划,企业营收将面临剧烈波动。
内外夹击的竞争与供应链压力,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国内市场,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凭借终端场景优势,在 AI 算力领域的份额持续提升,2025 年上半年其市占率已达 28%,与寒武纪形成直接竞争;国际层面,寒武纪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先进制程芯片制造、关键元器件采购面临断供风险。为应对供应链危机,寒武纪不得不提前备货,2025 年二季度末库存规模同比增长 65%,虽短期保障了交付能力,却也增加了资金占用与减值风险。
开发者生态的短板,则是寒武纪与英伟达差距的核心所在。AI 芯片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硬件性能,更依赖于配套的软件开发生态 —— 英伟达凭借 CUDA 生态,积累了全球超 400 万开发者,形成 “硬件 - 软件 - 开发者” 的良性循环;而寒武纪虽推出了自研的软件开发平台,但生态建设仅起步五年,开发者数量不足英伟达的 1%,客户在从英伟达向寒武纪迁移过程中,面临软件适配、人才储备等多重成本,这成为制约其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的关键瓶颈。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先锋,到资本市场的 “寒王”,寒武纪的十年,是中国 AI 芯片产业从追赶到突破的缩影。它踩中了国产替代的风口,也承载着市场对高端芯片自主化的期待,但客户依赖、竞争压力、生态短板三大难题,仍需时间破解。正如行业共识所言,寒武纪能否成为 “中国英伟达” 尚难定论,但它的探索,无疑为国产 AI 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 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的平衡中找到出路,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逻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