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与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这标志着这位国货美妆 “老大哥” 正式开启港股资本新征程。
从 2001 年依托 CS 渠道起步,自然堂已走过二十余载,跻身中国美妆零售品牌十强。其 2022 年至 2024 年营收分别为 42.92 亿元、44.42 亿元、46.01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1.39 亿元、3.02 亿元、1.90 亿元,2025 年上半年收入 24.48 亿元,净利润 1.91 亿元,毛利率达 70.07%。
在递交招股书前,自然堂接受了欧莱雅与加华资本共计超 7 亿元投资,投后估值突破 71 亿元。此次 IPO,自然堂拟募集资金用于品牌升级、技术研发及渠道拓展,既是补上资本市场的 “迟到” 一课,也有望成为其与 “国货一哥” 珀莱雅正面交锋的序曲。
自然堂的发家,源于对中国化妆品市场渠道空白的精准把握。2001 年,郑春颖带着伽蓝集团南下上海,创办自然堂等品牌,聚焦下沉市场的 CS 渠道。通过与地方经销商开展 “订货会” 模式,自然堂仅用两年便成为 CS 渠道第一品牌。
2006 年,自然堂进军商超渠道,并大规模投放卫视广告,截至 2010 年,入驻 2600 多家商超专柜,奠定了 “国货标杆” 地位。在电商浪潮袭来时,自然堂没有像珀莱雅等品牌那样全力冲刺线上,而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零售体系,形成 DTC 与 BRC 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
尽管自然堂在渠道和市场份额上有一定基础,但其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品牌结构单一问题,2022 至 2025 上半年间,核心品牌 “自然堂” 的收入贡献始终超过 94%。在珀莱雅、上美股份等通过多品牌矩阵抵御风险的行业趋势下,自然堂靠 “单核” 品牌驱动,增加了增长的不确定性。
其次是 “重营销、轻研发” 的投入失衡。2022 至 2024 年,自然堂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收入比例高达 57.0%、54.2% 和 59.0%,而研发开支占比则从 2.8% 降至 2.0%,三年累计 3.48 亿元的研发投入,尚不及 2024 年单一年度营销支出的 13%。
从产业经济与企业史视角来看,自然堂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其在不同产业周期阶段的战略适配性。在 CS 渠道发展初期,自然堂抓住机遇迅速崛起,而后又成功拓展商超渠道,这都是其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与战略调整的结果。然而,在当前美妆行业品牌多元化、线上渠道快速发展的产业周期下,自然堂单一品牌依赖的问题逐渐凸显。该专家指出,自然堂需要在资本的助力下,加快品牌多元化布局,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周期迭代的需求。(该观点基于其在《2024 中国产业经济年报》中的研究数据)
从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视角分析,自然堂此次赴港上市,有望享受港股市场的资本流动性溢价。当前港股市场对优质国货品牌的关注度较高,自然堂作为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引入欧莱雅和加华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不仅为自然堂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源。该专家认为,自然堂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加强品牌建设和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4 年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从宏观经济政策与实体经济衔接的视角来看,自然堂的上市是实体经济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当前国家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创新,自然堂此次 IPO 符合政策导向。该专家表示,自然堂应抓住政策机遇,合理使用募集资金,加强技术研发和渠道拓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观点基于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解读)
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自然堂此次港股 IPO 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自然堂在品牌知名度和渠道网络上有一定优势,但其单一品牌依赖和 “重营销、轻研发” 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在资本的加持下,自然堂能否借助战略投资者的资源和经验,在品牌多元化、研发投入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重塑竞争力,仍需时间检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