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香港联合交易所迎来一则关乎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公告 —— 农业机器人企业极飞科技正式递交上市申请,启动港股 IPO 进程。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国内农业无人机赛道即将诞生 “第一股”,更折射出资本市场对智慧农业细分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作为深耕农业无人机领域十余年的企业,极飞科技的上市征程不仅承载着自身从 “技术供应商” 向 “智慧农业服务商” 转型的愿景,更成为观察中国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迭代的典型样本,其背后的产业逻辑、资本博弈与政策红利,正引发多方市场主体的深度关注。
农业科技的产业周期迭代,始终围绕 “技术适配需求” 这一核心逻辑展开,极飞科技的发展路径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实践。回溯其发展历程,2013 年的新疆棉田成为关键转折点 —— 彼时,极飞团队携带改装的消费级无人机进入棉田试运营,却因稳定性差、定位精度不足、药液飘移等问题遭遇挫败。这次试错让企业创始人彭斌意识到,农业场景需要的并非 “会飞的相机”,而是 “懂农业的飞行机器人”,由此开启从消费级无人机赛道向农业垂直领域的战略转型。
某聚焦产业经济与企业史研究的知名专家指出,极飞科技的战略转型契合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迭代的产业周期,其从 “技术供给” 到 “需求匹配” 的跨越,本质是企业资源与农业生产场景的深度适配。从产业案例看,2016 年首代植保无人机因成本过高(单价超 10 万元,远超农户年均收入)遇冷后,企业转向 “按亩收费” 的直营服务模式,组建 400 余人团队深入田间,通过 “服务 + 数据” 积累农户信任;2017 年又基于市场反馈调整策略,终止直营服务、转向经销商合作,并同步推出量产型植保无人机,首年即实现营收破亿,完成商业模式的关键闭环。“这种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战略的能力,是企业在农业科技赛道立足的核心竞争力。” 该观点基于其在《2024 中国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报告》中的案例研究数据。
从产品迭代维度看,极飞科技已构建起 “空中无人机 + 地面无人车 + 地下传感器” 的全链条产品体系:P 系列农业无人机可实现喷洒、播撒、运输等多场景作业,单日作业效率达 2000 亩;R 系列农业无人车以 80 厘米窄车身适配果园、大棚等复杂环境,搭载的睿喷系统可实现农药变量喷洒,农药利用率提升 30% 以上。这种 “智能机器人矩阵” 的搭建,正是企业顺应农业 “工业化” 趋势的体现 —— 正如其联合创始人龚槚钦所言,未来农业将实现农资、农机、农艺与供应链的高度整合,数据将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而极飞的产品布局正围绕这一趋势展开。
在全球资本市场对智慧农业赛道关注度提升的背景下,极飞科技选择 2025 年冲刺港股,背后蕴含着清晰的估值逻辑与风险考量。从市场环境看,2024 年全球农业科技领域 IPO 募资总额达 87.6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其中亚太地区贡献 42% 的募资规模;港股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枢纽,在农业科技企业估值定价上具备差异化优势 —— 相较于 A 股对盈利指标的严格要求,港股更注重企业的赛道前景与增长潜力,这为处于转型期的极飞科技提供了更适配的融资环境。
某深耕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领域的知名专家表示,极飞科技的 IPO 决策,核心是把握全球资本市场对智慧农业赛道的 “流动性溢价窗口”。从国际对比看,美国农业科技企业平均估值倍数(PS)约 8 倍,而国内头部农业科技企业在港股的估值倍数可达 10-12 倍,这种估值差异源于中国农业智能化的巨大市场空间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率为 73.2%,但智能化率不足 15%,远低于发达国家 50% 以上的水平,赛道增长潜力为资本提供了想象空间。同时,该专家强调,企业需警惕国际贸易政策带来的估值折价风险,其招股书提及 “美国、巴西等主要市场若发生贸易摩擦,利润率可能下降 10 个百分点以上”,这一风险点需通过金融工具(如外汇对冲、关税保险)进行缓释,否则将影响资本对其海外业务的增长预期。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亚洲资本市场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内容。
从历史融资背景看,极飞科技此前已完成多轮融资,百度资本、软银愿景基金、创新工场等机构均有参投,截至 2021 年融资总额超 17 亿元;此次 IPO 若成功,将成为其首次公开市场融资,募资资金计划用于全球销售网络拓展、研发投入及总部基地建设,这将进一步夯实其在农业无人机赛道的竞争地位。
极飞科技的 IPO 进程,与国内智慧农业领域的政策红利释放形成显著共振。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 “低空技术” 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并列,明确提出 “拓展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场景”,这是继《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 年)》后,政策层面再次对农业科技领域给予重点支持;根据该行动计划,到 2026 年底,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需达到 30% 以上,农机装备智能化率需突破 25%,政策目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
某专注宏观经济政策与实体经济衔接研究的知名专家分析,当前智慧农业领域的政策传导机制已实现 “顶层设计 - 地方落地 - 企业受益” 的闭环。从政策落地效应看,2024 年全国农业科技领域专项补贴资金达 217 亿元,同比增长 23%,其中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补贴占比超 40%;同时,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2024 年行业平均贷款利率为 4.8%,较 2022 年下降 1.2 个百分点,政策驱动下的资本涌入,为极飞科技这类企业的技术商业化提供了支撑。“政策不仅是方向指引,更通过补贴、融资优惠等工具直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种‘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协同,是智慧农业赛道快速发展的关键。” 该观点基于其对《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 年)》政策解读的专栏文章内容。
从行业数据看,政策红利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2024 年中国农业无人机作业面积达 26 亿亩,带动 50 万人从事无人机飞防服务,形成约 130 亿元的飞防市场规模;极飞科技参与的 “超级棉田” 项目,在新疆沙漠边缘实现 3000 亩棉田仅需 2 人管理,亩产量达 529 公斤,较传统种植模式增产 28%,这一案例成为政策推动技术落地的典型范本。
透过财务数据与市场竞争格局,可更清晰地看到极飞科技的优势与待解难题。从盈利表现看,企业已实现从亏损到盈利的跨越:2024 年净利润达 7040.7 万元,较 2023 年的 - 1.2 亿元实现扭亏;2025 年上半年毛利率提升至 34.3%,净利率达 17.5%,较 2022 年(毛利率 17.9%、净利率 - 42%)显著改善,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海外业务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 ——2024 年海外收入达 3.71 亿元,同比增长 128%,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 34.8%。
某以产业数据与经济结构研究为核心的知名专家指出,尽管盈利指标改善显著,但企业仍面临三大挑战。其一,营收结构单一问题突出:2025 年上半年无人机硬件收入占比达 89%,远超全球头部农业科技企业 65% 的平均水平,“设备 + 系统 + 数据” 的生态战略尚未完全落地,软件及数据服务收入贡献不足,可能影响抗风险能力。其二,研发投入强度下滑:2025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为 0.78 亿元,较 2022 年全年 1.94 亿元的规模显著下降,而农业科技赛道技术迭代周期短(平均 18-24 个月),研发投入不足可能导致产品竞争力滞后 ——2024 年全球农业科技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为 15.2%,极飞科技当前占比不足 10%,差距明显。其三,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以 2024 年营收口径计算,大疆在国内农业无人机市场的市占率达 63.9%,极飞科技以 20.8% 位居第二,二者战略差异显著 —— 大疆采取 “通用平台 + 农业负载” 策略,成本低、覆盖广;极飞则侧重 “农业深度定制 + 全自研”,体验优但成本高,这种竞争格局下,极飞需在 “差异化” 与 “成本控制” 间找到平衡。该观点来自其《2024 中国农业科技行业财务白皮书》中的数据分析。
此外,资金流动性压力也需关注:2025 年上半年,极飞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 - 5367 万元,主要因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延长(从 2024 年的 60 天增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90 天),这一情况若持续,可能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研发投入。
极飞科技的港股 IPO,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 “成人礼”,更成为检验智慧农业赛道资本认可度的重要标的。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若此次上市成功,企业将获得三方面核心价值:一是补充资金缺口,缓解现金流压力,为研发与海外扩张提供支撑;二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强与经销商、海外合作伙伴的议价能力,尤其在与凯斯纽荷兰合作开拓巴西市场的过程中,上市背景将增强合作信任度;三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后续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展资本运作奠定基础。
结合产业经济专家的周期判断与资本市场专家的估值逻辑不难发现,智慧农业赛道正处于 “政策红利 + 技术迭代 + 需求释放” 的三重驱动期,极飞科技的 IPO 表现将为行业树立标杆 —— 若其估值达到预期(参考港股同类企业 10 倍 PS,预计估值约 50 亿元),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反之,若因风险因素导致估值折价,可能短期内抑制赛道融资热度。政策专家强调的政策红利与数据专家指出的行业增长潜力,共同指向智慧农业的长期价值,但企业需在短期盈利与长期投入、硬件销售与生态建设、国内深耕与全球扩张间找到平衡,这既是极飞科技的挑战,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