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宣布,创业板将正式启用第三套上市财务标准,为尚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上市通道。此举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进一步向科技创新企业倾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迈入新阶段。
创业板第三套标准落地:包容性增强,服务科创更精准
近日,证监会宣布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上市财务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该标准主要面向尚未实现盈利、但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型创新企业,为其提供更具包容性的上市路径。
这一政策调整是对科创板改革经验的延续与补充。此前,科创板已设立“科创成长层”,重点支持处于技术突破期、研发投入大、商业前景好但尚未盈利的企业。此次创业板引入类似机制,将进一步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形成对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全覆盖支持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资本市场研究室研究员姚云指出:“科技创新企业具有轻资产、高风险、快成长等特征,传统以利润为核心的上市门槛难以适配其融资需求。通过引入市值+营收的多元评价体系,资本市场能够更早识别并支持具有长期价值的企业。”
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服务科技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线,我国资本市场持续推进制度改革,构建起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
2024年以来,多项关键政策陆续出台: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包容性;
证监会推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聚焦硬科技定位,优化股债融资制度,鼓励科技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
这些政策的落地,不仅提升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也增强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科创企业比重逐步上升,非主板板块作用凸显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A股共有上市公司5383家,其中创业板和科创板合计194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6.15%。具体来看:
创业板:1365家,占比25.36%;
科创板:581家,占比10.79%;
北交所:262家,占比4.87%。
从市值结构看,主板公司仍占据主导地位,上证主板和深证主板合计市值占比达79%,而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合计占比不足21%。这表明,尽管数量上非主板板块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在市值权重、流动性、资源配置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第三套标准的实施和更多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的上市,非主板板块的市值占比有望持续上升,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平台。
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科技成果的转化亟需匹配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资本市场作为连接科技、产业与金融的核心枢纽,正通过多元化产品体系、资源整合机制和长期资金引导,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
姚云表示:“未来除了引入更多耐心资本、缓解短期化投资倾向外,还需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治理结构优化等方式,帮助科技企业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此外,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引导科技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制度红利释放,资本市场与科技深度融合进行时
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的正式启用,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拓宽了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参与科技创新红利的机会。
展望未来,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注册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将更加高效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更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有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脱颖而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