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迎政策东风:从立法突破看产业发展新机遇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正逐步成长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全新动力源。近期,《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二审稿(下称“草案”)新增多项助力低空经济发展的条款,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这一产业的深切关注与大力支持。

从国家战略视角出发,低空经济的地位已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囊括了无人机生产应用、飞行汽车研制、低空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产业覆盖面极广,拉动效应十分突出。不仅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减轻就业负担,还能孕育新的消费热点,拉动内需,进而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此次草案聚焦空域管理、适航审定、飞行服务监管等核心环节,搭建起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框架,为低空经济的发展筑牢政策根基,营造稳定的发展氛围。清晰的法规政策能厘清各方权利与责任,降低企业运营中的风险,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入驻,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潜能,加快低空经济的发展步伐,使其更有效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虽然我国低空经济近年来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但在前进途中仍面临不少阻碍。首先是法规标准体系有待健全,现行法规难以跟上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步伐。企业开展业务时若缺乏清晰明确的操作规范,就可能面临较高的合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创新发展。核心技术问题也不容忽视,在飞行器动力系统、导航通信、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差距,这可能会限制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亟待加强,机场、起降点、通信导航设施等的数量不足,分布也需进一步优化,目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

草案中提出的“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 和 “推动建设民用低空飞行相关服务监管平台”,精准地切中了低空经济发展的难点。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通过科学规划空域使用,明确开放空域的范围、使用规则和审批流程,能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大幅减少企业飞行任务的审批时间,为低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空域资源。建设民用低空飞行相关服务监管平台,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低空飞行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企业能通过该平台便捷地提交飞行申请、获取审批结果,平台还能依据气象、空域等实时信息,为飞行器规划最佳路线,避免飞行冲突,保障飞行安全。这两项措施相互配合,有效解决了企业 “审批慢”“飞不起来” 的问题,能显著提高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运营效率。

与此同时,草案着重强调“建立健全适应低空经济发展要求的适航审定、飞行管理等制度和标准”,精准应对当前低空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适航审定方面,过去缺乏统一、细致的标准,导致部分飞行器质量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新的适航审定制度将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规范飞行器的设计、制造、检验等各个环节,确保投入使用的飞行器符合安全标准,从源头保障低空飞行安全。在飞行管理领域,随着低空飞行活动愈发频繁,现有规则已难以满足管理需求。因此,需要完善飞行管理制度和标准,明确飞行规则、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理流程,规范各方行为,避免飞行冲突,提高低空运行的安全性和有序性。这些制度和标准的完善,将为低空经济发展营造安全、规范的运行环境,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草案通过后,我国将以立法为依托,构建起全面、系统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一方面,建立安全可靠的运行体系,通过严格的适航审定、飞行管理等制度,加强对飞行器、飞行人员和飞行活动的监管,确保低空飞行安全有序,增强公众对低空经济的信任,为产业发展筑牢安全基石。另一方面,打造创新发展的产业环境,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无人机、飞行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拓展低空物流、空中游览等多样化应用场景。同时,促进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破行业壁垒,实现空域资源、基础设施等的共享,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提升低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低空经济立法过程中,要平衡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松管制,释放市场活力;重视技术标准的制定与统一,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加强区域间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完善我国低空经济立法框架,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民航法的修订将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未来,随着这些法律规定的逐步落实,我国低空经济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持续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