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交易所程序化交易新规落地 高频交易监管再升级

7 月 7 日起,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正式实施《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此举标志着国内对程序化交易的监测监控与高频交易监管进入强化阶段。交易所方面透露,后续将在证监会指导下,结合市场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完善相关监管安排,逐步构建系统性、可操作的自律监管规则体系,以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助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细则》的制定紧扣 “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 这一基本市场特征,核心目标是因势利导规范程序化交易发展,贯穿 “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 的整体思路。具体来看,一方面通过建立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强化机构合规风控与信息系统管理等举措,明确监管方向,引导程序化交易在规范轨道上发展;另一方面则通过升级监测监控手段、收紧高频交易监管等方式,筑牢交易安全防线,维护证券交易秩序与市场公平。

在异常交易界定上,《细则》明确了四类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及短时间大额成交。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也得以明确:单账户每秒申报与撤单笔数合计超 300 笔,或单日累计超 20000 笔。据交易所负责人此前介绍,这一标准既借鉴了境外成熟市场经验,又结合了国内监管实践,是在充分测算评估后确定的,旨在聚焦监管重点、集中资源提升监管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细则》对沪股通投资者实行与内资基本一致的监管标准。若沪股通投资者出现违规异常交易,沪深交易所将依据监管合作安排采取自律管理措施。同时,考虑到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实际差异,部分条款如机构合规风控要求、现场及非现场检查等,将在监管合作框架下参照执行。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新规直击程序化交易的灰色地带,通过明确申报速率异常等四类监控指标,能有效减少市场波动、提振投资者信心。过去部分机构利用技术优势高频挂单撤单、制造虚假流动性的 “幌骗” 行为,如今被纳入量化监管框架,将得到有力遏制,这对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业内观点认为,程序化交易作为重要交易方式需客观看待。未来应在动态监测、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分类监管机制,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