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健康消费浪潮与食品饮料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国产抹茶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4 年国产抹茶产量达 4200 吨,同比增长 35%,其中内销占比 65%,出口占比 35%;根据行业预测,2025 年国产抹茶产量将突破 5000 吨,同比增长 19%,出口与内销规模预计分别达 1800 吨、3200 吨,继续保持 “双旺” 态势。这一增长不仅打破了日本抹茶长期垄断全球高端市场的格局,更标志着中国已从 “抹茶消费大国” 向 “抹茶产业强国” 转型。从行业专家和市场分析家视角来看,国产抹茶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市场需求精准匹配、政策与标准体系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蕴含的产业逻辑与增长潜力,值得深入剖析。
一、产业现状:出口内销双旺,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
国产抹茶 “出口内销两旺” 的态势,体现在产量规模扩张、市场覆盖拓宽与产品品质升级三个维度,形成 “量价齐升” 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产量规模:从 “小众供给” 到 “规模化量产”
十年前,国产抹茶年产量不足 500 吨,且多为中低端产品;如今,国产抹茶已实现规模化量产,2024 年产量达 4200 吨,较 2014 年增长 740%,预计 2025 年突破 5000 吨,成为全球第二大抹茶生产国(仅次于日本)。产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 “种植基地扩张” 与 “加工技术升级”:在种植端,国内已形成 “浙江杭州、贵州遵义、安徽黄山、四川雅安” 四大抹茶核心产区,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其中有机茶园占比达 30%,为高品质抹茶提供原料保障;在加工端,头部企业引入日本蒸青、干燥、碾磨等先进设备,建成自动化抹茶生产线,单条生产线日产能从 2014 年的 500 公斤提升至 2024 年的 2 吨,生产效率提升 300%,支撑产量快速扩张。
(二)内销市场:健康消费驱动,应用场景多元化
国内抹茶消费市场呈现 “需求旺盛、场景多元” 的特点,2024 年内销规模达 2730 吨,同比增长 32%,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从消费需求来看,“健康化、功能化” 趋势推动抹茶消费普及 —— 抹茶富含茶多酚(含量达 15%-20%)、咖啡因等活性成分,符合消费者对 “天然健康食品” 的需求,2024 年国内含抹茶成分的食品饮料市场规模达 350 亿元,同比增长 28%。
从应用场景来看,抹茶已从传统烘焙(如抹茶蛋糕、饼干)向饮品(抹茶奶茶、拿铁)、保健品(抹茶胶囊、代餐粉)、日化品(抹茶面膜、护手霜)等领域延伸:在饮品领域,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茶饮品牌推出的 “抹茶系列” 产品,年销量超 1 亿杯,带动抹茶原料需求增长 40%;在保健品领域,抹茶代餐粉因 “低热量、高营养” 特点,成为年轻消费者减脂首选,2024 年销量同比增长 65%;在日化品领域,抹茶的抗氧化、消炎功效被广泛应用,2024 年抹茶日化品市场规模达 25 亿元,同比增长 38%。这种 “全场景渗透”,使国内抹茶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三)出口市场:突破日本垄断,高端市场份额提升
国产抹茶出口已从 “低端代工” 向 “高端自有品牌” 转型,2024 年出口规模达 1470 吨,同比增长 40%,出口额达 3.2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单价较 2014 年提升 200%,逐步打破日本抹茶在全球高端市场的垄断。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东南亚(占比 40%)、欧洲(占比 25%)、北美(占比 20%)是主要市场:在东南亚,国产抹茶凭借 “高性价比”(价格仅为日本抹茶的 1/2-2/3),成为当地茶饮连锁品牌(如贡茶、CoCo 都可)的核心原料供应商;在欧洲,国产有机抹茶通过欧盟有机认证,进入当地高端超市(如家乐福、欧尚),2024 年出口量同比增长 55%;在北美,国产抹茶与健康食品企业合作开发 “抹茶能量棒、蛋白粉” 等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 48%。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抹茶在高端市场的认可度显著提升。2024 年,国内头部抹茶企业 “茶乾坤” 的有机抹茶通过日本 JAS 认证,进入日本本土高端餐饮市场,打破了 “日本抹茶仅本土生产” 的传统认知;同时,国产抹茶在国际赛事中屡获认可,如 “贵茶集团” 的抹茶在 2024 年世界绿茶评比中获得金奖,标志着国产抹茶的品质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二、产业崛起的核心逻辑:产业链升级与市场需求共振
国产抹茶之所以能实现 “出口内销两旺”,核心在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升级,与全球健康消费需求形成共振,解决了 “原料品质、加工技术、市场渠道” 三大核心痛点。
(一)上游种植:品种改良与标准化种植,奠定品质基础
国产抹茶的品质提升,始于上游种植环节的 “品种改良” 与 “标准化管理”。在品种选择上,国内企业从日本引进 “薮北种”“宇治种” 等优质抹茶专用品种,同时自主培育 “浙农 117”“黔茶 1 号” 等适应性强的品种,这些品种的茶多酚含量比传统绿茶品种高 20%-30%,更适合制作高品质抹茶;在种植管理上,推行 “覆盖遮阴、手工采摘” 标准化流程 —— 采摘前 20-30 天对茶树进行覆盖遮阴,降低叶绿素分解,提升抹茶的鲜爽度与色泽;采摘时仅选取 “一芽一叶” 或 “一芽二叶”,确保原料鲜嫩度,2024 年国产抹茶原料的优质率达 85%,较 2014 年提升 40 个百分点。
此外,有机种植规模的扩大也提升了国产抹茶的市场竞争力。截至 2024 年,国内有机抹茶种植面积达 3 万亩,较 2014 年增长 14 倍,通过欧盟、美国、日本等主流有机认证的茶园占比达 60%,有机抹茶的出口价格较普通抹茶高 50%-80%,成为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
(二)中游加工: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突破产能与品质瓶颈
中游加工环节的 “技术升级” 是国产抹茶实现规模化与高品质的关键。早期,国内抹茶加工依赖传统设备,存在 “碾磨细度不足(仅 800 目)、香气流失严重” 等问题;如今,头部企业通过 “引进 + 创新”,建成国际一流的加工生产线:在杀青环节,采用日本蒸汽杀青设备,瞬间高温(120℃-150℃)杀死茶叶中的酶活性,最大程度保留茶多酚与香气物质,杀青效率较传统锅炒提升 5 倍;在干燥环节,使用低温冷冻干燥技术,避免高温导致的营养流失,抹茶的茶多酚保留率达 95% 以上;在碾磨环节,引入日本超微粉碎设备,抹茶细度可达 1200-2000 目,远超传统 800 目的标准,口感更细腻,溶解度提升 30%。
同时,国内企业在加工技术上的自主创新也取得突破。例如,“茶语江南” 研发的 “低温慢碾” 技术,通过控制碾磨温度(低于 40℃)与速度,进一步提升抹茶的香气与色泽,该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产品在欧洲高端市场的溢价达 30%;“御茶村” 开发的 “抹茶清洁生产系统”,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无菌化,产品微生物指标优于国际标准,成功进入婴幼儿食品原料市场。
(三)下游市场:精准匹配需求,渠道与品牌双升级
下游市场的 “需求匹配” 与 “品牌建设”,推动国产抹茶从 “原料供应商” 向 “品牌服务商” 转型。在需求匹配上,企业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定制化产品:为茶饮企业提供 “高鲜爽度、高溶解度” 的抹茶粉,确保饮品口感稳定;为烘焙企业提供 “高色泽、高稳定性” 的抹茶粉,避免高温烘焙导致的颜色变深;为保健品企业提供 “高茶多酚、低咖啡因” 的抹茶提取物,满足功能需求。这种 “定制化服务”,使国产抹茶的客户粘性显著提升,头部企业的客户复购率达 90% 以上。
在渠道与品牌建设上,国产抹茶企业采取 “B 端与 C 端双轮驱动” 策略:在 B 端,通过与头部食品饮料企业(如农夫山泉、桃李面包)建立长期合作,成为核心供应商,2024 年 B 端销售额占比达 70%;在 C 端,推出自有品牌抹茶产品(如独立小包装抹茶粉、抹茶零食),通过电商平台(天猫、京东)与线下高端超市(盒马、Ole')触达消费者,2024 年 C 端销售额同比增长 60%,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例如,“艺福堂” 的 C 端抹茶产品年销量超 100 万罐,成为天猫抹茶品类销量榜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从 “规模增长” 到 “高质量发展”
尽管国产抹茶行业表现亮眼,但仍面临 “原料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标准体系待完善” 等挑战,未来需向 “高质量、高附加值、全球化” 方向发展,才能实现持续增长。
(一)当前挑战:三大瓶颈制约行业升级
原料成本上升压力
抹茶原料的种植与采摘成本持续上升,2024 年抹茶专用茶鲜叶收购价达 80 元 / 公斤,较 2014 年增长 100%,主要因 “人工成本上升” 与 “种植标准提高”—— 抹茶鲜叶需手工采摘,人工成本占种植成本的 60%,2024 年采茶工日均工资达 300 元,较 2014 年增长 80%;同时,有机种植的化肥、农药成本也高于传统种植,导致原料成本居高不下,部分中小企业因成本压力被迫退出市场。
国际竞争与贸易壁垒
日本抹茶企业为维护市场份额,通过 “技术壁垒” 与 “品牌溢价” 挤压国产抹茶空间。例如,日本制定严格的抹茶品质标准,对茶多酚、咖啡因含量的要求高于国际标准,部分国产抹茶因未达标无法进入日本高端市场;同时,日本抹茶品牌(如福寿园、伊藤园)通过百年品牌积累,在全球市场的溢价能力显著高于国产抹茶,2024 年日本抹茶的出口均价为国产抹茶的 2-3 倍,对国产抹茶形成价格压力。此外,部分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如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美国的关税政策)也增加了国产抹茶的出口难度。
行业标准体系待完善
国内抹茶行业虽已出台《抹茶》(GB/T 34778-2017)国家标准,但标准在 “分级体系、检测方法” 等方面仍需完善。例如,当前国家标准将抹茶分为 “特级、一级、二级”,但未对各级别的茶多酚、香气物质含量等关键指标进行细化,导致市场上存在 “以次充好” 现象;同时,部分企业采用非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与市场信任度。
(二)未来趋势:三大方向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提升品质与降低成本
未来,行业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从 “原料、加工、应用” 三端突破:在原料端,通过 “基因育种” 培育更高产、更高茶多酚含量的品种,降低单位产量的种植成本;在加工端,研发 “智能化、自动化” 设备,如 AI 控制的杀青系统、机器人采摘设备,减少人工依赖,预计 2027 年加工环节的人工成本占比可从 60% 降至 30%;在应用端,开发抹茶深加工产品(如抹茶纳米颗粒、抹茶益生菌),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医药、美妆等高端领域。
品牌全球化: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品牌”
国产抹茶企业将加速全球化品牌布局,通过 “海外建厂、国际认证、文化输出” 提升品牌影响力:在海外建厂方面,头部企业计划在东南亚、欧洲建设抹茶加工厂,利用当地原料与市场优势,降低物流成本与贸易壁垒;在国际认证方面,进一步扩大有机认证、清真认证、犹太认证的覆盖范围,满足不同市场的准入要求;在文化输出方面,通过 “抹茶文化节、茶道体验” 等活动,传播中国抹茶文化,提升品牌文化附加值,逐步打破日本抹茶的品牌垄断。
标准体系完善:规范市场与提升信任
行业将推动标准体系的细化与升级,一是制定 “抹茶分级细则”,明确各级别产品的关键指标(如茶多酚含量、细度、微生物指标),实现 “按质定价”;二是统一检测方法,建立 “国家级抹茶检测中心”,提供权威检测服务,避免检测结果差异;三是推行 “溯源体系”,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抹茶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提升消费者信任度。预计 2026 年,国内抹茶行业标准体系将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全面对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四、营销战略的核心价值与课程引导
在国产抹茶行业从 “规模增长” 向 “高质量发展” 转型的过程中,营销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 B 端客户的定制化服务、C 端品牌的市场教育,还是国际市场的品牌推广,都需要科学的营销体系支撑 —— 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创新营销渠道、构建品牌价值,才能将国产抹茶的品质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实现从 “产品出口” 到 “品牌出海” 的跨越。
对于希望在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现品牌升级与市场拓展的企业而言,系统的营销战略规划与实战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深入了解消费趋势分析、品牌定位、渠道创新、国际营销等核心内容,可关注首席营销官 (CMO) 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ss7.portal.vixue.tech/preview/441/16515/709 )。该课程由资深营销专家、品牌顾问联合授课,涵盖健康消费趋势解读、B2B 与 B2C 营销实战、品牌全球化策略、数字化营销工具应用等核心内容,结合国产抹茶、健康食品等行业的实战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在行业竞争中实现品牌增长与市场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