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国内知名茶饮品牌 “XX 茶饮”(出于信息准确性暂隐去具体名称)发布公告,宣布关闭全国所有线下门店,至此,这个曾拥有 300 余家门店、巅峰时期估值超 10 亿元的茶饮品牌,正式退出市场。这一消息并非孤例 ——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5 年 1-8 月,国内茶饮行业注销 / 吊销企业数量达 1.2 万家,平均每天有 50 家茶饮店闭店;同期新注册茶饮企业仅 8000 家,行业首次出现 “闭店数超过新开店数” 的现象。从头部品牌到区域连锁,茶饮行业正集体面临 “增长停滞、盈利下滑、生存压力陡增” 的困境,2025 年的茶饮生意,远比想象中艰难。
从行业背景来看,中国茶饮行业历经 “高速扩张期(2015-2020 年)、内卷竞争期(2021-2023 年)” 后,2025 年正式进入 “洗牌淘汰期”。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5 年上半年中国茶饮市场规模达 2800 亿元,同比仅增长 3.5%,增速较 2024 年(8.2%)近乎腰斩;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从 2020 年的 15% 降至 2025 年的 6.8%,超 60% 的茶饮品牌处于 “营收覆盖成本后仅微利或亏损” 的状态。“XX 茶饮” 的全面闭店,正是行业困境的缩影,其背后折射出的 “竞争白热化、成本高企、消费理性化” 等问题,正困扰着整个茶饮行业。
一、闭店现象解析:从个案到行业的集体困境
“XX 茶饮” 的闭店并非偶然,而是 “战略失误、资金链断裂、行业环境恶化” 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其暴露的问题,在当前茶饮行业具有普遍性,反映出整个行业的艰难处境。
(一)个案复盘:XX 茶饮的 “陨落” 路径
XX 茶饮成立于 2018 年,凭借 “鲜果茶 + 国潮包装” 的差异化定位,在 2020-2022 年实现快速扩张,门店数量从 50 家增至 300 家,覆盖全国 20 余个省市。但从 2023 年起,品牌开始陷入困境,最终走向闭店,其核心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扩张激进导致资金承压:2022 年品牌为抢占市场份额,提出 “一年新增 200 家门店” 的目标,通过 “加盟模式 + 门店补贴” 快速拓店,仅 2022 年就新增 150 家门店。但快速扩张带来的是 “高投入、低回报”—— 单店平均投资成本达 50 万元(含装修、设备、首批原料),而多数新店因选址不佳、客流不足,月均营收仅 8-10 万元,扣除租金、人力、原料成本后,单店月均亏损 2-3 万元。截至 2024 年末,品牌累计亏损超 2 亿元,资金链持续紧张;
产品同质化缺乏竞争力:XX 茶饮的核心产品为 “鲜果茶系列”,但随着喜茶、奈雪的茶、古茗等头部品牌加大鲜果茶布局,其产品优势逐渐消失。例如,喜茶推出的 “多肉葡萄”“芝芝莓莓” 等产品,在原料品质、口感创新上均优于 XX 茶饮,且凭借更强的品牌力,定价虽高 10%-15%,仍占据更大市场份额。XX 茶饮虽尝试推出 “季节限定款”,但因研发能力不足,新品生命周期仅 1-2 个月,难以维持消费者新鲜感;
成本失控压垮盈利底线:2024-2025 年,茶饮行业核心成本(原料、租金、人力)持续上涨,XX 茶饮未能有效控制成本。原料端,鲜果价格(如草莓、葡萄)同比上涨 20%-30%,茶叶、奶精等基础原料价格上涨 15%,直接导致产品成本率从 35% 升至 42%;租金端,核心商圈门店租金同比上涨 12%,部分一线城市门店租金占营收比重达 30%;人力端,店员平均薪资同比上涨 8%,人力成本占比从 25% 升至 28%。多重成本压力下,品牌净利润率从 2022 年的 8% 降至 2024 年的 - 5%,最终因无力支撑运营成本而闭店。
(二)行业现状:闭店潮背后的三大核心矛盾
XX 茶饮的闭店并非个例,2025 年茶饮行业的闭店潮,本质上是 “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成本高企与盈利微薄、创新不足与消费迭代” 三大核心矛盾的集中爆发:
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经过多年扩张,茶饮行业门店数量已严重过剩。据美团数据,2025 年国内茶饮门店总数达 58 万家,人均茶饮门店数量达 1.2 家 / 万人,而同期人均茶饮消费频次仅为 2.5 次 / 月,供需失衡导致 “门店客流被严重稀释”。以一线城市为例,2025 年上半年单店日均客流较 2020 年下降 40%,部分区域连锁品牌单店日均客流不足 100 人次,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成本高企与盈利微薄的矛盾:如前文所述,2024-2025 年茶饮行业核心成本全面上涨,而终端售价受 “价格战” 影响难以同步提升。头部品牌为抢占市场份额,持续推出 “9.9 元特价奶茶”“买一送一” 等促销活动,倒逼中小品牌跟进降价,导致行业整体客单价从 2020 年的 28 元降至 2025 年的 22 元。成本上涨与价格下降的 “双向挤压”,使行业平均净利润率降至 6.8%,超 60% 的中小品牌处于亏损状态;
创新不足与消费迭代的矛盾:当前茶饮消费者(以 Z 世代为主)对 “新鲜感、健康化、个性化” 的需求持续提升,但多数茶饮品牌创新能力不足,产品仍停留在 “换包装、加小料” 的表层创新,难以满足消费需求。例如,消费者对 “低糖、零卡、功能性茶饮” 的需求同比增长 50%,但仅 30% 的茶饮品牌推出相关产品;对 “DIY 定制、场景化消费” 的需求增长 35%,而多数品牌仍采用 “标准化菜单” 模式,创新滞后导致用户流失率持续上升。
二、茶饮生意艰难的深层原因:市场、成本与消费的三重挤压
2025 年茶饮生意之所以艰难,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 “市场竞争加剧、成本结构恶化、消费需求理性化” 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大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压在茶饮品牌身上的 “三座大山”。
(一)市场竞争:从 “增量争夺” 到 “存量绞杀”
茶饮行业已从 “谁开店谁赚钱” 的增量时代,进入 “你死我活” 的存量绞杀时代,竞争激烈程度史无前例:
头部品牌下沉挤压区域市场: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头部品牌加速下沉,通过 “降价 + 拓店” 抢占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例如,蜜雪冰城 2025 年计划在县域市场新增 5000 家门店,单店定价 5-10 元,直接冲击区域连锁品牌的生存空间;喜茶推出 “喜茶 GO” 小店模式,单店面积从 100㎡降至 30㎡,投资成本降低 60%,快速切入社区、校园等细分场景,2025 年上半年新增门店 800 家,多数位于非核心商圈;
跨界玩家入局分流客流:咖啡品牌(如瑞幸、星巴克)、便利店(如 7-Eleven、罗森)、烘焙品牌(如好利来、泸溪河)纷纷推出茶饮产品,凭借 “场景优势、客群重叠” 分流茶饮行业客流。例如,瑞幸推出 “生椰拿铁”“杨梅瑞纳冰” 等茶饮类产品,2025 年上半年茶饮类产品销售额占比达 30%,直接分流年轻消费群体;便利店凭借 “24 小时营业、便捷性强” 的优势,茶饮类产品销量同比增长 45%,抢占即时性茶饮需求;
加盟模式引发恶性竞争:为快速扩张,多数茶饮品牌采用加盟模式,但加盟管理不善导致 “品牌形象受损、价格战频发”。部分加盟商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缩减分量,损害品牌口碑;同时,为争夺客流,加盟商擅自降价、推出低价套餐,引发区域内恶性价格竞争,进一步压缩行业盈利空间。2025 年因加盟管理问题导致品牌闭店的案例,占总闭店数的 35%。
(二)成本压力:从 “单一上涨” 到 “全面失控”
茶饮行业的成本结构已从 “单一原料上涨” 演变为 “原料、租金、人力、营销” 全面上涨,成本控制成为品牌生存的关键,而多数品牌缺乏有效的成本管控能力:
原料成本:鲜果依赖度高,价格波动大:茶饮行业对鲜果的依赖度持续提升,2025 年鲜果类茶饮占比达 65%,但鲜果价格受 “气候、供应链、供需” 影响波动剧烈。例如,2025 年夏季因南方洪涝灾害,草莓、蓝莓等鲜果价格同比上涨 35%,部分品牌因未能锁定原料价格,单月原料成本增加 150 万元;同时,茶叶、奶精等基础原料受 “全球供应链紧张” 影响,价格同比上涨 15%,进一步推高产品成本;
租金成本:核心商圈溢价高,非核心商圈客流不足:核心商圈门店租金持续上涨,2025 年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茶饮店租金均价达 8 元 /㎡/ 天,较 2024 年上涨 12%,单店月租金超 10 万元;而非核心商圈(如社区、郊区)虽租金较低,但客流不足,单店日均营收仅 5-8 万元,难以覆盖成本,形成 “核心商圈租不起,非核心商圈不赚钱” 的两难局面;
人力成本:用工荒加剧,薪资持续上涨:茶饮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单店平均用工 4-6 人,但 2025 年餐饮行业普遍面临 “用工荒”,茶饮店店员平均薪资同比上涨 8%,部分一线城市店员月薪达 6000 元,人力成本占比从 25% 升至 28%。同时,员工流失率高达 30%,招聘与培训成本进一步增加;
营销成本:获客成本高,转化效率低:为吸引客流,茶饮品牌需持续投入营销费用,2025 年行业平均营销费用率从 2020 年的 5% 升至 8%。但线上营销(如抖音、小红书推广)获客成本持续上升,单客获客成本从 2020 年的 15 元升至 2025 年的 30 元,而客户复购率仅 20%,营销投入难以转化为持续营收。
(三)消费需求:从 “盲目追捧” 到 “理性选择”
茶饮消费者已从 “网红打卡式消费” 转向 “理性化、品质化” 消费,需求变化倒逼品牌升级,而多数品牌未能及时调整产品与运营策略:
消费理性化:价格敏感度提升,性价比成关键: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消费者对茶饮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升,“高价网红茶饮” 不再受追捧,性价比成为选择核心。据 CBNData 数据,2025 年消费者选择茶饮时,“价格合理” 的关注度达 65%,较 2020 年提升 25 个百分点;15-25 元价格带的茶饮销量占比达 55%,较 2020 年提升 30 个百分点,而 30 元以上高价茶饮销量占比仅 10%,同比下降 15 个百分点;
需求品质化:健康、安全、原料成核心关注点:消费者对茶饮的 “健康属性、原料品质、食品安全” 关注度持续提升。2025 年 “低糖、零卡、无添加” 茶饮销量同比增长 50%,“透明化制作(如开放式吧台)” 门店的客流较传统门店高 30%;同时,消费者对原料溯源的需求增长 45%,仅 20% 的茶饮品牌能提供 “原料溯源信息”,多数品牌因原料品质问题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
场景多元化:从 “即时饮用” 到 “社交、办公、休闲”:茶饮消费场景从 “街头即时饮用” 向 “门店社交、办公提神、家庭休闲” 延伸,消费者对 “门店环境、座位舒适度、服务体验” 的要求提升。例如,“办公场景” 茶饮需求同比增长 35%,消费者倾向于选择 “大杯、提神、可续杯” 的产品;“家庭场景” 需求增长 25%,推动 “家庭装茶饮、茶包礼盒” 销量上升。但多数茶饮品牌仍以 “快取店” 为主,缺乏场景化运营能力,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三、破局方向:茶饮行业的生存与发展路径
尽管 2025 年茶饮行业面临诸多困境,但并非无破局之路。头部品牌与部分区域连锁品牌已通过 “产品创新、成本管控、场景升级、数字化转型” 等策略,实现盈利回升,为行业提供了参考样本。
(一)产品创新:从 “表层迭代” 到 “核心突破”
产品是茶饮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产品创新需从 “换包装、加小料” 的表层迭代,转向 “健康功能、原料创新、工艺升级” 的核心突破:
健康功能化:聚焦低糖、零卡、功能性:推出 “低糖 / 零卡茶饮”“草本养生茶饮”“益生菌茶饮” 等健康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例如,奈雪的茶推出 “零卡糖系列” 茶饮,销量同比增长 60%,占总销量的 25%;王老吉跨界推出 “草本凉茶茶饮”,凭借 “降火” 功能,上市 3 个月销量突破 1000 万杯;
原料创新:探索小众原料与本土化食材:引入 “小众茶叶(如鸭屎香、凤凰单丛)”“本土化鲜果(如油柑、黄皮)”“谷物 / 坚果配料”,形成差异化优势。例如,喜茶推出 “鸭屎香柠檬茶”,借助小众茶叶的独特口感,成为年度爆款,年销量突破 5000 万杯;古茗引入 “油柑” 原料,推出 “油柑王” 系列,单月销量突破 300 万杯;
工艺升级:提升口感与品质稳定性:通过 “冷萃、现泡、鲜榨” 等工艺升级,提升茶饮口感与品质稳定性。例如,茶百道采用 “冷萃工艺” 制作茶叶,使茶汤口感更清爽,保质期延长至 24 小时,同时降低茶叶损耗率 15%;蜜雪冰城引入 “鲜果鲜榨设备”,实现 “现点现榨”,提升产品新鲜度,客户复购率提升 20%。
(二)成本管控:从 “被动承受” 到 “主动优化”
成本管控是茶饮品牌生存的基础,需从 “被动承受成本上涨” 转向 “主动优化成本结构”,通过 “供应链整合、门店轻量化、人力效率提升” 降低成本:
供应链整合:集中采购与自建供应链:通过 “总部集中采购、长期锁价” 降低原料成本;有条件的品牌可自建供应链,实现 “原料种植 - 加工 - 配送” 一体化。例如,蜜雪冰城在云南自建茶叶种植基地,在河南建立鲜果加工工厂,原料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5%;古茗与区域鲜果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锁定鲜果价格,降低价格波动风险;
门店轻量化:缩小面积、优化布局:采用 “小店模式”“快取店模式”,缩小门店面积,降低租金与装修成本。例如,喜茶 GO 小店面积仅 30-50㎡,投资成本较标准店降低 60%,租金占比从 30% 降至 20%;瑞幸咖啡推出 “快取店”,单店用工 2-3 人,人力成本降低 30%;
人力效率提升:自动化设备与标准化流程:引入 “自动制茶机、自动封杯机、智能点单机” 等自动化设备,优化操作流程,提升人力效率。例如,CoCo 都可引入自动制茶机,单杯制作时间从 3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单店用工从 6 人降至 4 人,人力成本降低 25%;一点点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将新品培训时间从 7 天缩短至 2 天,降低培训成本。
对于希望在茶饮行业或其他快消领域实现战略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而言,系统的战略规划与落地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提升战略制定、成本管控、数字化运营能力,可关注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该课程由资深战略管理专家、快消行业高管授课,涵盖行业趋势分析、战略定位、精细化运营、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转型等核心内容,结合茶饮行业的实战案例(如头部品牌的成功经验与闭店品牌的失败教训),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行业机遇,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并有效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