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部等七部门《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出台,我国科技金融政策框架的“四梁八柱” 正式成型。在 5 月 22 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邱勇透露,多部门正通过跨领域协同推动科技创新需求侧与金融供给侧深度融合,这种 “同向发力、同题共答” 的政策合力,正系统性破解科技金融发展中的核心梗阻。业界指出,科技与金融部门的协同旨在塑造 “科技 — 产业 — 金融” 良性循环生态,宏观政策正通过激活微观市场主体创新,推动科技金融从制度设计向实践落地纵深发展。
政策合力破解的首要瓶颈,在于科技企业的精准触达与价值辨识。金融资本要实现“投早投小”,必须突破传统服务半径,将触达点延伸至企业创业初期。科技部推行的 “创新积分制” 与地方政府搭建的融资对接平台,正成为破题关键 —— 如工信部火炬中心与交通银行联合发起 “五个一” 专项行动,推动国家高新区与银行机构开展入园银企对接,交通银行通过筛选高新区优质企业白名单实现精准扶持;济南 “泉融通”、合肥科创金融服务平台等区域性枢纽,则以数字化手段链接资金供需两端,让金融机构突破 “贷大贷强” 的传统惯性,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科技企业孵化期。
数据集成与信用体系重构是政策合力攻坚的第二大焦点。科创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 现象,使银行传统风控模型难以适配 —— 缺乏固定资产、现金流不稳定的 “信用白户”,单靠自身经营数据难以完成信用画像。在此背景下,政务数据与创新指标正成为信用评估的新基座:金融机构通过与科技、工信部门合作获取高新企业认定名录,同时依托央行征信中心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平台,整合纳税、专利、人才等多维数据。例如,商丘市央行联合多部门建立 “白名单” 机制,按月筛选科创企业并以资金流数据增信;盘锦市 “政务数据贷” 则通过整合企业政务服务数据,构建 “线上模型 + 线下尽调” 的新型风控模式。值得关注的是,知识产权交易所、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正被纳入评估体系,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团队等 “软资产” 正转化为信用价值,推动银行风控逻辑从 “抵押物依赖” 向 “创新能力定价” 转型。
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则是激活科技金融生态的关键一环。科技金融的高风险性倒逼“财政 + 担保 + 保险” 组合式缓释机制成型:多地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持续发力 —— 如西安担保集团构建 “科技金融工作站 + 产业园区” 服务网络,通过 “股债贷保” 综合服务为 2000 余家科创主体提供 151 亿元担保。七部门政策更明确提出健全全生命周期科技保险体系,“专利保险”“首台套保险” 等创新产品正覆盖研发、转化全链条风险。当前,“政银保担” 联动机制已形成实质成效:通过风险补偿池分担信贷损失、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保险产品覆盖创新风险,多维度降低金融机构服务科创企业的风险成本,推动科技金融从 “政策驱动” 向 “生态驱动” 升级。
从创新积分制的精准画像,到政务数据的信用赋能,再到风险共担机制的完善,我国已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多方参与的科技金融生态。随着七部门政策的深度落地,科技金融正从“单点突破” 转向 “系统重构”,以政策协同为基石、以数据融合为纽带、以风险共担为保障的良性循环,将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持续动能,推动 “科技 — 产业 — 金融” 生态向更具韧性与活力的方向演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