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港股 IPO 市场热力十足 下半年增长势能持续积蓄

发布日期:2025-07-01

6 月 30 日,泰德医药、IFBH 与云知声三家企业同日登陆港交所,为 2025 年上半年港股新股市场的火热行情画上了颇具分量的句点。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为三家企业开启了资本运作的新征程,更以量价齐升的市场表现印证了港股市场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枢纽的独特价值。Wind 资讯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30 日,2025 年上半年港股共有 43 只新股成功上市,首发募资总额达 1067 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新股数量增长 43%,募资规模更是实现 708% 的惊人增幅,呈现出资本市场久违的 "井喷式" 发展态势。

近期港股IPO 的发行节奏明显加快,仅 6 月份就有 15 家新股在港交所挂牌,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企业敲响上市钟声。值得关注的是,6 月底还出现了企业扎堆递表的热闹景象 —— 从 6 月 25 日至 6 月 30 日的六天时间里,港交所迎来 39 家企业集中递交上市申请。目前港交所的 IPO 储备项目十分丰富,按最新公告日计算,状态为 "处理中" 的上市申请超过 200 家,这为港股市场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项目储备。华商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齐梦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上半年港股 IPO 市场的火热表现,本质上是市场信心与流动性显著恢复的直接体现,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预期持续向好,资金流入意愿增强,共同推动了新股发行上市的良性循环。

从行业分布来看,上半年在港上市的企业中,消费、科技、医药等领域的公司占据较大比例。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朱一鸣分析认为,这些领域的企业往往拥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具备明确的国际化发展诉求,希望通过在港股上市实现全球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在地域分布方面,上半年港股新股中超过九成来自内地,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中国证监会积极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的政策引导,也得益于港交所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包括下调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并在 5 月份专门推出 "科企专线",为消费、科技、医药企业赴港上市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A 股公司选择赴港二次上市,构建 "A+H" 双融资平台,如赤峰黄金、钧达股份、恒瑞医药、宁德时代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关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30 日,年内已有 7 家 A 股公司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安井食品正处于招股阶段,预计 7 月 4 日正式挂牌,另有超过 60 家 A 股公司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备赴港上市相关事宜。亿纬锂能等企业在公告中明确表示,赴港上市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全球化战略,通过登陆国际资本市场增强资本实力、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

沙利文方面指出,两地上市能够使企业股价表现更加平稳,实现估值层面的"锚定" 效应。对于 A 股公司而言,赴港上市不仅能增加股票流动性,还有助于提升公司市场价值。港股市场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和更趋理性的投资者结构,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估值环境。高盛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付思观察到,今年参与港股 IPO 的基石投资者中,海外主权基金、养老金等长线投资者占比明显提升,这类投资者通常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专业的分析能力,对上市企业质地要求较高,其积极参与也从侧面印证了此轮赴港上市企业的整体质量。

不过齐梦林也提醒拟赴港上市的企业,跨市场运作过程中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包括财务规范、红筹架构搭建、VIE 架构设计等,企业需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要建立两地合规团队,统一协调 A 股和 H 股的信息披露工作,建立健全内幕信息隔离机制,避免静默期违规交易,切实做好内幕信息知情方的管理工作,确保上市过程及后续运营的合规性。

展望2025 年下半年,齐梦林表示,随着市场信心和流动性的持续恢复,叠加大量优质储备项目的有序推进,港股 IPO 募资规模有望继续扩张,更多大型 IPO 项目值得期待。从上半年的火热行情到下半年的充足储备,港股市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连接内地创新力量与全球资本,在政策红利与市场规律的双重驱动下,这座资本市场的 "东方之珠",或将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