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市值新起点:A 股生态重构背后的时代跃迁

发布日期:2025-07-02

7 月 1 日,A 股总市值连续两日站稳百万亿元台阶。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不仅是市场规模的量变积累,更是改革效能、价值逻辑与资金共识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为锚定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的中国资本市场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维度。

政策端改革持续深化释放红利,资金面充裕流动性激活市场动能,基本面经济企稳与技术突破形成双重支撑—— 多重积极因素的共振,推动 A 股完成了这场意义深远的跨越。站在百万亿市值的新坐标回望,特别是观察近一年多来市场发生的结构性变革,不难发现这一突破实乃水到渠成。

从融资单极到投融资平衡:市场定位的范式转换

近年来,A 股通过优化融资规则、完善分红回购机制,推动市场定位从单向融资主导转向投融资动态平衡。融资端,配合新 "国九条" 推出的 "科创板八条"" 并购六条 ",引导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投资端则通过打通制度梗阻,构建" 长钱长投 "的良好环境。2024 年全市场分红规模达 2.4 万亿元,回购金额 1476 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远超同期 IPO 与再融资总额。2025 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持续刷新纪录,权益类 ETF 扩容态势明显,产品创新不断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形成" 回报提升 — 资金流入 — 市场稳定 " 的正向循环。市场生态已从融资单极主导,蜕变为投融资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从地产金融到科技制造:行业结构的深度重塑

随着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适配性改革的深化,A 股市场正引导各类要素加速向创新领域汇聚。2024 年新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比例在 2025 年以来始终保持在 90% 以上。截至目前,沪深北交易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已接近 2700 家,市值占比超四成,科技产业正加速崛起为市场重要支柱。千亿市值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比从十年前的 12% 升至 27%,而传统周期行业市值占比持续收缩,大市值公司的金融、地产属性逐渐弱化。市场正从 "地产 — 金融" 的传统逻辑,稳步转向 "科技 — 制造" 的新发展范式,在服务创新驱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结构与投资价值的同步提升。

从政策救市到制度稳市:稳定机制的成熟跨越

监管部门通过完善退市制度、强化执法力度、引入长期资金等举措,系统性增强了市场内在稳定性。2024 年有 55 家上市公司退市,数量刷新历史纪录;证监会全年作出 592 项行政处罚,罚没金额达 153.42 亿元,为 2023 年的 2.4 倍。立体化追责体系加速构建,严打违法违规行为,筑牢投资者保护防线。政策工具创新同样值得关注,央行推出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达 8000 亿元;中央汇金与社保基金、国资央企共同构成的稳市 "国家队",持续强化市场战略性稳定力量。从 "应退尽退" 到 "严监严管",再到 "长钱长投",A 股已实现从政策救市向制度稳市的关键跨越。

百万亿市值不仅是规模的刻度,更标志着A 股市场生态与投资逻辑从周期主导转向价值驱动,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折射。

前行路上仍需保持清醒:外部美联储降息节奏可能带来波动,内部部分板块短期涨幅较大需盈利支撑。唯有坚持稳中求进,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在"稳" 的基础上实现 "进" 的突破 —— 持续强化风险防控与监管效能,筑牢市场底线;聚焦实体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夯实发展根基;畅通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激活市场动能,才能行稳致远。

值得关注的是,在突破百万亿市值的同日,禾元生物IPO 申请通过上交所审核,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首家过会企业,为市场新起点增添了标志性注脚。

展望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化将构建更优创新生态,技术突破有望催生万亿级新市场,全球资本再平衡中中国资产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政策红利、技术革命与生态重构的合力,正为A 股市场孕育系统性价值重估的契机。坚守价值投资、拥抱创新主线,方能在这场时代变革中把握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红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