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创业板第三套标准、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落地与扩容,未盈利企业的上市通道再度打开。不过,市场对于“大批未盈利企业扎堆上市”“港股未盈利企业组团回 A” 的预期,在业内人士看来恐怕难以实现。
半月4 家未盈利企业 IPO 获受理,上市通道持续畅通
6 月 27 日,大普微创业板 IPO 申请获深交所受理,成为 2025 年首家登陆创业板的未盈利企业,标志着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的上市进程正式重启。截至 6 月 29 日,近半个月内已有 4 家未盈利企业的 IPO 申请获受理,除大普微外,还包括科创板的视涯科技、兆芯集成、上海超硅。
从整体排队情况看,目前共有14 家未盈利企业在 IPO 队列中。其中,1 家为创业板的大普微,1 家为北交所 2024 年 11 月受理的天广实(已完成二次回复),其余 12 家均瞄准科创板。从受理时间分析,7 家企业的受理日期在 2023 年 “827 新政” 之前,而 2023 年 7 月至 2024 年 10 月的 15 个月间,未盈利企业 IPO 受理曾陷入 “空窗期”,直到 2024 年 11 月才迎来北交所、科创板各 1 个项目的突破,2025 年 3 月科创板项目昂瑞微的受理则拉开了新一年的序幕。
2025 年 6 月 18 日,证监会主席吴清明确表态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科创板 “1+6” 新政同步出台,创业板第三套标准正式启用,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短期内已有 4 个项目顺利进入受理环节。
高门槛制约下,未盈利企业批量上市难成现实
尽管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已打开,但“批量涌现” 的景象大概率不会出现。投行资深人士指出,核心原因在于上市标准依然严苛 —— 企业需具备足够 “硬核” 的科技属性,对于仍处亏损扩大阶段的企业,还需满足 “打破国际巨头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 等要求。
从近期获受理的4 家企业来看,均为半导体行业细分领域龙头,凸显了 “硬科技” 底色。例如,大普微虽未盈利,但 2024 年净利润亏损已从 2023 年的 6.17 亿元收窄至 1.91 亿元,业绩改善显著;兆芯集成专注高端通用处理器研发,上海超硅深耕半导体硅片领域,二者均肩负突破国际垄断的使命,且科研投入持续加码。
科创板“1+6” 新政中引入的 “预先审阅机制”,也从侧面降低了 “无效申报” 的可能性。该机制下,企业申报前可与监管沟通,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会提前退出,实际递表数量将更为可控。目前,已有头部券商投行开始探索储备项目的合规性,同时积极挖掘符合标准的新标的,试图抓住这一轮政策机遇。
港股未盈利企业短期回A 动力不足,确定性成关键考量
此前,不少未盈利企业选择赴港上市,其中部分是A 股 IPO 失利后转道港股。以 2025 年递表港交所的未盈利企业为例,和美药业、瑞博生物等 6 家企业曾在 A 股折戟,且除五一视界外,其余 5 家均符合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行业要求。
不过,这些企业短期内“弃港回 A” 的可能性较低。投行人士分析,“上市确定性” 是多数企业选择港股的核心因素。当前 A 股未盈利企业上市虽已重启,但上市周期、硬科技评判尺度等仍存在不确定性,在 “首单效应” 尚未显现的情况下,企业普遍持谨慎态度。
对于急需融资、已启动港股IPO 进程的企业而言,改变计划的概率更小。另有观点认为,已推进港股上市的企业可优先完成港股发行,后续通过 “A+H” 双重上市实现回归,兼顾融资需求与市场覆盖。
总体而言,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的畅通,为科技型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但高门槛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市场不会出现“井喷式” 增长,而港股与 A 股的差异化定位,也将维持未盈利企业上市的多元路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