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从 “规模竞速” 向 “功能提升” 转型:新规驱动下的行业生态重塑

发布日期:2025-08-26


2025 年 8 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以下简称 “新规”),这是自 2009 年券商分类评级制度实施以来的第四次修订,也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对证券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的一次关键校准。作为券业年度 “大考” 的核心标尺,新规不仅将名称从《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调整为《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更在监管思路上实现从 “合规约束” 向 “功能引导” 的深层转变,旨在推动行业告别同质化规模竞争,迈向差异化专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回顾券商分类评级制度的演进历程,每一次修订都与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命题紧密呼应:2009 年制度初建,聚焦风险防控与合规底线;2017 年强化净资本约束,遏制盲目扩张;2020 年新增服务实体经济指标,引导券商回归本源。而本次新规的出台,正值我国资本市场全力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其核心目标已不止于规范行业秩序,更在于通过评价体系的优化 “激活行业动能”—— 引导券商将资源投向国家战略领域、实体经济薄弱环节与投资者核心需求,构建 “券商功能提升 — 资本市场优化 — 实体经济赋能” 的良性循环。

一、摒弃 “规模崇拜”:从 “总量竞赛” 到 “质量优先” 的路径转向

新规最具标志性的调整,在于将 “引导证券公司更好发挥功能作用,提升专业能力” 写入立法目的第一条,并将原有的 “实现持续规范发展” 升级为 “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表述变化并非文字调整,而是对券商发展逻辑的根本性重塑 —— 行业长期以来以 “总资产”“总营收” 为核心的规模竞赛模式,正被 “净资产收益率(ROE)”“专业服务深度”“客户价值创造” 等质量指标取代。

从具体指标设计看,新规通过 “减规模加分、增质量权重” 的双向调整,强化对集约发展的引导:

· 

弱化规模依赖:新规取消对 “总营业收入按行业排名加分” 的条款,同时减少 “总资产规模”“分支机构数量” 等规模类指标的重复加分,避免券商为追求排名而盲目扩张资产、铺设网点;

· 

· 

强化效率考核:将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加分力度提升 30%,对连续三年 ROE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券商额外给予加分,鼓励券商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盈利增长;

· 

· 

聚焦专业价值:在投行业务评价中,不再以 “承销金额总量” 作为核心加分依据,而是增加 “科创板 / 北交所项目占比”“专精特新企业服务数量”“并购重组项目协同效应” 等指标权重,引导券商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时更注重专业能力输出。

· 

这种导向已逐步渗透到券商的实际经营中。以投行业务为例,2025 年上半年,头部券商在 IPO 承销中平均费率较 2023 年提升 1.2 个百分点,部分专注硬科技领域的券商承销费率甚至突破 8%,远超此前 5% 的行业平均水平。这一变化背后,是券商从 “低价抢项目” 转向 “全周期服务”—— 在项目承做中不仅提供合规辅导,更深度参与企业战略规划、产业链资源对接与后续融资安排。例如,某券商在服务一家半导体企业 IPO 时,通过自身产业研究能力为企业匹配了 3 家上游设备供应商,推动企业上市后 6 个月内完成核心技术突破,这种 “融资 + 产业赋能” 的服务模式,正是新规鼓励的 “专业能力变现” 路径。

在再融资领域,券商的审慎性也显著提升。2025 年上半年,A 股再融资项目中,券商对 “资金用途模糊”“与主营业务无关” 的项目拒签率达 18%,较 2024 年提升 10 个百分点。某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现在我们更关注再融资资金是否真正投向‘卡脖子’技术研发或产能升级,而非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债务。这既是响应新规导向,也是券商自身风险控制与品牌价值维护的需要。”

二、打破同质化困局:中小券商的 “差异化突围” 窗口

我国 150 家券商中,资产规模排名后 100 位的中小券商占比超 60%。长期以来,这些机构在经纪业务中陷入 “佣金战”(部分券商股票交易佣金率已降至 0.01% 以下),在投行业务中难以与头部券商争夺大型项目,在资管业务中缺乏产品创新能力,陷入 “规模小 — 利润薄 — 资源少 — 竞争力弱” 的恶性循环。新规直击这一痛点,通过 “扩大加分覆盖面、增设特色业务指标”,为中小券商提供了 “错位竞争” 的可能。

新规在业务评价中采取 “扩容 + 细分” 的双重策略:

· 

扩大加分范围:将经纪、投行、资管等主要业务的加分门槛从 “行业前 20 名” 放宽至 “前 30 名”,同时对 “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县域投资者教育”“普惠金融产品代销” 等区域性、普惠性业务单独设立加分项,使中小券商在细分领域的优势得以体现;

· 

· 

增设特色指标:新增 “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项加分”“区域性并购重组项目加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加分” 等,鼓励中小券商立足区域禀赋或行业专长发展特色业务。例如,某扎根长三角的中型券商,2025 年上半年聚焦 “县域专精特新企业”,完成 8 家县级市科技企业的挂牌辅导,获得新规下 “区域性服务专项加分”,其投行业务排名较 2024 年提升 12 位。

· 

这种调整正在改变行业竞争格局。2025 年上半年,中小券商在 “区域性并购重组”“北交所专精特新项目”“普惠型基金代销” 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提升 8%、15%、10%,部分机构已形成清晰的特色标签:如某西部券商专注 “新能源产业链县域企业服务”,2025 年为 12 家县域光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相关业务收入占比达 25%;某华南券商深耕 “跨境电商企业投融对接”,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搭建 “电商 + 资本” 平台,半年内完成 6 家跨境电商企业的 Pre-IPO 融资,成为区域内该领域的头部服务机构。

从行业生态看,这种 “差异化发展” 不仅缓解了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资源内耗,更推动券商服务体系向 “多元化、精细化” 升级。例如,在财富管理领域,头部券商聚焦高净值客户的 “全资产配置”,而中小券商则通过 “社区理财驿站”“县域投资者教育基地” 等形式,服务下沉市场客户的普惠金融需求,形成 “高端有深度、下沉有广度” 的服务矩阵,覆盖不同层级投资者的需求。

三、强化核心能力:从 “中介通道” 到 “市场稳定器” 的功能升级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中介机构,券商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市场定价效率、资源配置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水平。新规通过增设 “权益类资产配置”“长期资金引入”“财富管理转型” 等专项指标,引导券商强化核心功能,从传统的 “通道服务商” 向 “专业价值创造者” 与 “市场稳定器” 转型。

1. 权益类资产配置:倒逼长期价值投资

新规在自营、资管业务评价中,增设 “自营投资权益类资产占比”“资管产品投资权益类资产规模” 等指标,对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券商给予额外加分。这一调整背后,是监管层对 “券商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稳定市场波动” 的期待 —— 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的提升,将倒逼券商建立更完善的长期价值投资体系,而非短期投机交易。

2025 年上半年,上市券商自营业务中权益类资产平均占比达 28%,较 2024 年提升 5 个百分点,部分头部券商这一比例甚至超过 40%。从投资逻辑看,券商自营更注重 “产业研究驱动”,例如某头部券商通过对半导体产业链的深度研究,重仓配置 3 家设备企业,持仓周期超过 2 年,期间虽经历市场波动但仍实现 35% 的累计收益。这种 “深入产业、长期持有” 的投资模式,不仅提升了券商自营的收益稳定性,也为市场提供了 “压舱石” 资金。

在资管业务领域,权益类产品规模增长更为显著。2025 年上半年,券商资管发行权益类产品规模达 8600 亿元,同比增长 45%,其中 “专精特新主题基金”“科创板长期持有基金” 等产品募集规模占比超 60%。某券商资管负责人表示:“新规引导下,我们不再追求资管规模的短期增长,而是聚焦权益类产品的长期业绩。例如,我们推出的‘硬科技 5 年封闭基金’,通过与产业资本合作锁定长期资金,重点投资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成立半年来年化收益率达 1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 财富管理转型:从 “产品销售” 到 “客户赋能”

新规将 “代销权益类基金产品规模”“基金投顾客户数量”“投资者教育投入” 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推动券商财富管理业务从传统的 “产品销售佣金模式” 转向 “客户资产增值服务费模式”。2025 年上半年,券商权益类基金代销规模同比增长 38%,基金投顾业务客户数突破 1200 万户,较 2024 年底增长 25%。

这种转型的核心是 “专业能力输出”。例如,某券商推出的 “基金投顾组合”,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堆砌,而是基于客户风险偏好与生命周期需求,提供 “资产配置方案 + 动态调仓 + 投后陪伴” 的全周期服务。其针对 “30-40 岁新中产” 设计的 “科技创新 + 稳健理财” 组合,2025 年上半年收益率达 12%,客户留存率超过 80%。此外,券商在投资者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显著增加,2025 年上半年行业累计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超 2 万场,覆盖投资者超 5000 万人次,部分券商还开发了 “投资者风险测评 AI 工具”“中小投资者维权指引平台”,将投资者保护融入财富管理全流程。

四、行业新格局:头部引领、特色突围的生态重塑

面对新规导向,券商正加速调整业务模式与战略定位:头部券商凭借资金、人才与研究优势,在 “科创板 IPO”“跨境并购重组”“大型财富管理中心” 等领域强化领先地位,同时承担行业创新试验田角色 —— 例如,某头部券商已试点 “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整合投行、资管、研究、产业资源,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从种子轮融资到上市后市值管理的全链条服务;中小型券商则聚焦区域市场或细分行业,通过 “特色业务 + 区域深耕” 构建竞争壁垒,如某东北券商专注 “农业科技企业服务”,某西南券商深耕 “文旅产业投融资”,形成 “各有所长、错位竞争” 的格局。

这种格局调整的最终目标,是推动证券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券商服务的科创板 / 北交所企业中,“硬科技” 企业占比达 82%,较 2024 年提升 10 个百分点;在并购重组业务中,“产业整合类项目” 占比超 60%,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通过基金投顾业务引入的中长期资金规模达 1.2 万亿元,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供给。

从长期看,新规驱动下的行业转型,将逐步改变券商 “靠牌照吃饭、靠规模盈利” 的传统模式,形成 “以专业能力定价、以功能价值取胜” 的新生态。在这一生态中,券商不再是简单的 “交易通道”,而是成为连接科技创新与资本、连接居民财富与实体经济的核心纽带,其功能提升将为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